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创新
王琴章
靖远县第一幼儿园 730600
摘要:民间游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与文化基因。研究以幼儿园中班为实践场域,聚焦民间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通过行动研究法,从环境创设、课程融合、材料创新三个维度构建实践策略:创设情境化游戏环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构建主题式课程促进全面发展,开发安全化替代材料保障游戏安全。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在民间游戏中的身体协调性、规则意识、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教师通过“古法新玩”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本文为幼儿园课程本土化建设提供了实践范式,也为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中班;教育创新;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儿童游戏生态呈现电子化、碎片化特征,传统民间游戏逐渐淡出幼儿视野。然而,民间游戏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身体性知识”与“文化基因”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幼儿园中班作为儿童规则意识形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亟需通过教育实践激活民间游戏的当代生命力。本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理论框架,立足幼儿园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作发展迅速、合作意识萌芽”的身心特点,系统探索民间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路径,旨在实现“以游戏载文化,以文化促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情境化环境创设,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探索”
在民间游戏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具身化”游戏场景,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空间。例如,在户外场地设置“传统游戏长廊”,以青砖纹路划分“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等区域,墙面绘制民俗壁画,地面嵌入数字方格与生肖图案,形成“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多维刺激。室内则设置“民间游戏工坊”,配备可移动的竹编高跷、布艺沙包、木质陀螺等材料,支持幼儿自主选择与组合。这种环境设计突破了传统游戏的时空限制,使幼儿在“触景生情”中自然产生游戏动机。
比如,在“丰收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教师将传统“跳房子”游戏改编为“农田探险”。用软质EVA泡沫板制作“田埂”“水渠”“稻草人”等立体道具,地面绘制彩色农作物图案,并融入数学元素:每个格子标注1-10的数字,要求幼儿边跳边完成“采摘5个苹果”“运送3筐玉米”等任务。一名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创新玩法:他手持玩具篮筐,在跳跃过程中模拟“躲避害虫”动作,这一创意被教师捕捉并推广为“护粮小卫士”新规则。数据显示,改造后的游戏使幼儿单次活动时长从8分钟延长至22分钟,身体协调性达标率提升37%。
二、主题式课程构建,从“零散体验”到“系统发展”
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需遵循“教育性”“适宜性”“文化性”原则。教师通过主题式课程设计,将游戏转化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载体。例如,在“我的家乡”主题中,选择“舞龙”“踩高跷”“划旱船”等民间表演游戏,结合音乐、美术、语言等领域目标,形成“感知文化—学习技能—创意表达”的递进式课程链。这种整合方式既保留了游戏的娱乐性,又赋予其明确的教育导向,使幼儿在“玩中学”中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比如,在“舞龙”课程实施中,教师分阶段推进:第一是文化感知阶段:通过绘本《龙的传说》、观看舞龙视频、制作龙鳞手工等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文化认知;第二是技能习得阶段:将传统舞龙动作分解为“8字绕环”“波浪起伏”“螺旋盘旋”等模块,配合儿歌《舞龙谣》进行练习;第三是创意表达阶段:幼儿自主设计“彩虹龙”“糖果龙”等形象,用废旧纸箱、彩带等材料制作道具,并创编“龙宝宝找妈妈”的情境剧。一名中班幼儿在反思中提到:“原来龙的身体可以弯成彩虹,尾巴还能像蝴蝶一样飞!”这种生成性学习体现了民间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激发作用。
三、安全化材料创新:从“传统器具”到“现代转化”
民间游戏的物质载体是其文化属性的重要表征,但部分传统材料存在安全隐患。教师需遵循“安全性”“趣味性”“教育性”原则进行替代性开发。例如,将“跳皮筋”的橡胶筋替换为可调节长度的弹力绳,并加入荧光涂层;将“打陀螺”的木制陀螺改为塑料轴承陀螺,搭配LED发光底座;将“抓石子”的鹅卵石替换为硅胶材质的“彩虹豆”,既保留抓握触感,又避免吞咽风险。这种“旧物新用”不仅延续了游戏精髓,更符合现代安全标准。
比如,在“翻花绳”游戏中,教师引入几何认知与工程思维:在使用材料方面,教师使用夜光尼龙绳替代棉线,便于幼儿观察绳结变化;在目标拓展方面引导幼儿探索“三角形稳定性”“四边形变形”等原理,并尝试用花绳搭建“立体桥梁”;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数学领域学习“空间方位”,在科学区观察“绳结的承重能力”,在艺术区用花绳创作“抽象画”。一名幼儿在记录单上写道:“我用绳子变出了金字塔,原来三角形最结实!”这种深度学习打破了传统游戏的单一功能,使其成为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
结语: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班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对话。本研究通过情境化环境创设、主题式课程构建、安全化材料开发三大策略,实现了民间游戏的“三重转化”。数据显示,参与实践的班级幼儿在身体素质、社会交往、文化认同等维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班,验证了民间游戏的教育效能。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民间游戏与生成课程的动态生成机制,以及数字化技术对其创新应用的影响,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更多文化基因与智慧方案。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幼儿园中班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刘丽琼.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班活动中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读写算,2018,(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