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班种养活动引导下的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陈煜静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第一幼教集团悦府幼儿园 518000

摘要:在幼儿园大班阶段,通过种养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种养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大班种养活动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以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大班幼儿;种养活动;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一、引言

1.1 生命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

生命教育,作为一门旨在培养个体对生命价值、生命尊严和生命意义认识的教育,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幼儿对自然界的理解,更关乎他们对自我、他人以及整个生命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据《教育研究》杂志报道,早期生命教育的介入能够显著提高儿童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为他们未来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通过种养活动,幼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生命的成长过程,从而理解生命的脆弱性和宝贵性。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亲手种植和照料植物,不仅学会了耐心和细心,还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界的规律。正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种养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对生命的认知,更能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1.2 种养活动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班阶段,种养活动作为一种直观且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手段,对于培养幼儿的生命教育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亲身参与种植和养殖,幼儿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生命的成长过程,从而理解生命的宝贵和脆弱。幼儿在照料植物或小动物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责任感和耐心,还通过观察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以及小动物的出生、成长和习性,体会到了生命的连续性和循环性。这种体验式的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二、大班幼儿种养活动的实施策略

2.1 环境创设与材料准备策略

环境的创设应模拟自然生态,以激发幼儿对生命的敬畏和好奇。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的室内花园或室外种植区,配备适宜的土壤、种子、水壶等基础材料,让幼儿亲手参与播种、浇水和观察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蒙特梭利提出,“应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即一个能够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环境。在材料准备方面,应选择安全、无毒、易于操作的材料,以确保幼儿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在活动中收获成就感。此外,可以引入一些科技元素,如使用智能土壤湿度检测器,让幼儿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来照顾植物,从而培养他们对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认识。通过环境和材料的无声引导,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从而幼儿愿意并乐于进行种养活动,开启他们的“生命探索之旅”。

2.2 幼儿参与度与兴趣激发策略

通过种养活动激发幼儿对生命教育的兴趣,是培养大班幼儿对自然界和生命尊重态度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幼儿在参与种养活动时,其参与度与兴趣的激发成正比关系——当幼儿亲手种植并照料植物时,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关注度也很可能随之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参与度,幼儿在种养活动中自主选择种养的种类和照料方式,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此外,通过引入“生命循环”的概念,让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连续性和循环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种养活动,我们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生命教育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种养活动中的观察与记录策略

在大班幼儿阶段的种养活动中,观察与记录策略是实现生命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细致的观察,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成长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例如,在种植豆芽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每天记录豆芽的生长变化,包括根部的长度、茎叶的宽度等具体数据。通过这种定量的记录,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测量和记录技能,还能直观地理解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与耐心。此外,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其对生命成长规律的理解。通过观察与记录,幼儿能够学会观察环境变化对生命成长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生命教育理念融入种养活动的策略

通过种养活动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不仅能够培养大班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还能促进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记录下每天的变化,并讨论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如水分、阳光和土壤。通过这样的观察与记录,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形成对生命的深刻认识。

在饲养活动方面,幼儿通过照料、喂养小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等环节,在与动物的互动中学会关爱和责任感。例如,通过照顾小兔子,幼儿可以了解兔子的饮食习惯、生长发育过程等,同时在过程中体会到照顾和照料的重要性。通过种养活动,幼儿在实践中学会爱与被爱,从而在生命教育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种养活动中的各种情境,引导幼儿进行反思与总结。例如,在植物或动物出现病害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生命共情的同理心。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能够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理解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界的规律。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幼儿将逐渐内化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

2.5 种养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策略

在大班幼儿阶段,种养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策略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回顾与总结活动,幼儿能深化对出生、成长甚至死亡等生命各个环节的理解。例如,在大班开展“豆子成长记”的活动中,幼儿培育的豆子没有成功发芽,他们便通过讨论、查找资料、迁移已有经验等方式主动了解影响豆子发芽的因素,并在第二次发豆芽的过程中控制不同的因素并观察发豆芽的过程。通过这种养活动,幼儿在与植物共情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唯一,还逐渐对“死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培养了对照顾生命的责任感。教师在活动中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分类法,引导幼儿从知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到评价六个层次进行反思,从而能更有深度和广度地引发幼儿对生命的思考与认知。

三、生命教育策略在种养活动中的应用

3.1 教师引导策略

在大班幼儿阶段,教师在种养活动中的引导策略是实现生命教育目标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还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例如,通过观察植物生长的周期,幼儿可以了解到生命的循环和成长的不易。教师可以利用“生命之树”模型,让幼儿在树上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直观地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此外,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这样的引导,幼儿不仅学会了如何照顾植物,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感。

3.2 家长参与策略

在大班幼儿阶段的种养活动中,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实现生命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其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对生命教育理念的接受和内化——当家长在种养活动中投入时间与精力,与孩子共同观察植物生长或小动物的习性时,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意识会增强。例如,当班级共同饲养的小动物遇上节假日与寒暑假,通过家园联动饲养、幼儿“云照顾”等方式,使得幼儿的种养经验得以延续,更能使幼儿进一步体会照顾生命的责任。此外,家长的参与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成长环境,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3.4 课程整合策略

在大班幼儿阶段,课程整合策略能够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各个领域中,使种养活动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例如,在健康领域幼儿通过照料动植物从而能更好地自我服务、珍惜生命、保护自己;在语言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记录植物生长日记、讲述小动物的故事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艺术领域,幼儿可以利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受;在科学领域,通过种养活动的综合探究或项目式活动,幼儿能惊叹生命科学的奇妙;在种养活动中提升幼儿对生命的认知也能增强幼儿对自我、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从而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通过课程整合策略,种养活动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而是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幼儿可以通过跨领域的探究活动,如“我们的小花园”,在种植、观察、记录的同时,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幼儿在亲身经历和实际体验中感知生命的奇妙与珍贵并收获成长带来的成就感,也逐步地丰富了自身的经验和提升了综合能力,并为幼儿的成长筑下对生命正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顾淇露.以种养区为载体,支持幼儿劳动技能发展的探究与实践[J].读写算,2024,(25):89-91.

[2]顾天虹.探索生命奥秘提升多元能力——以“种养笔记”课程为例[J].好家长,2024,(23):30-31.

[3]蔡荣荣.“种养笔记”课程对幼小衔接的重要性[J].好家长,2024,(16):90-91.

[4]黄凯玲.班级幼儿种养笔记课程的实践探究[J].好家长,2024,(12):36-37.

[5]强建梅.种养活动视角下儿童生命认知实践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延安市新区第四幼儿园;,2024:2. DOI:10.26914/c.cnkihy.2024.01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