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典文化共生空间的场域重构博物馆进校园引发的文化基因觉醒与传承

作者

郭桦

郑州木华苑民居博物馆 450002

导言: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博物馆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博物馆进校园案例:在X 高级中学打造的《红楼梦》潇湘馆场景为主线的“经典文化共生空间”项目,将文物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教育资源,沉浸式展陈、互动式体验和创造性转化,构建了“可触摸的文化生命体”。这种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博物馆教育的时空限制,更通过“物—人—境”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基因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觉醒与传承。

1. 文化觉醒的场域重构: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场域

1.1 沉浸式场景对文化感知的唤醒

潇湘馆是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塑造的林黛玉寄居外婆家的住所,也是曹先生笔下典型中国传统文人气息的核心场景。我们经过文献考证、插画研究和红学专家的指导,并利用博物馆馆藏文物和藏品优势,在校园里营造了一个兼具隐逸气质与幽深静谧的文人空间,竹影、诗笺、古琴等元素构成多感官刺激系统:视觉上,摇曳的竹影下,学生表演的皮影,与身着汉服的学生手抄诗笺形成的动态画面;听觉上,古琴音韵与《葬花吟》吟诵构建声音记忆;触觉上,学生可触摸的线装书页、笔记本、红楼梦折扇、香囊、贴纸等文创产品。这种多层次感知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抽象化教学,使《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格追求转化为具身认知。

1.2 符号化展陈对文化解码的引导

悬挂的“诗社”吊牌、民国版《石头记》、连环画小人书等文物藏品并非孤立陈列,而是通过“填词对诗”“诗笺创作”等互动环节转化为文化解码媒介。学生可在现场临摹黛玉诗稿,体会古典诗词的意象表达。这种展陈方式将文物符号与文学意象、历史语境相链接,形成“文物—文本—体验”的认知闭环,推动学生从文化消费者向解码者转型。数据显示,经过沉浸式参与,学生对阅读经典书籍,特别是《红楼梦》,关注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 90% 。

2. 文化传承的路径创新:从知识传递到生命浸润

2.1 情境化学习对传统技艺的活化

作为场景中的文物重器,榫卯结构床榻、家具不仅成为吸引眼球的视觉焦点,也为引入延展项目的实践课堂埋下伏笔。以榫卯为例,学生通过拆装模型理解“凹凸咬合”的力学原理,探究其“以柔克刚”的哲学内涵,感知传统家居文化内涵和工匠智慧。这种“做中学”模式突破了博物馆教育的“观看—记忆”模式,使文化传承从知识记忆升华为生命体验。此类项目的数据显示,参与者对传统文化认知准确率提升42% ,动手能力评估分数提高 37% 。

2.2 角色化参与对文化认同的强化

学生担任诗社“飞花令”擂台赛主持、展览讲解员等角色,通过身份转换实现文化身份重构。担任讲解员的李同学说她为准备《秋窗风雨夕》的讲解,曾查阅了十本文献,发现诗中“罗衾不耐五更寒”与苏州园林漏窗设计的通风原理存在隐喻关联。而负责抄写互动环节的张同学因为入戏“太深”很快就荣升为学校的“诗圣”,新的角色成为深入研究文物背后历史脉络的动力,这种“赋权式参与”使参与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形成“文化认同—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良性循环。读书热,诗词热盛行,学术考证氛围弥漫校园。据学校反馈,参与讲解的学生文化自信量表得分较对照组高出29 个百分点。

2.3 潇湘馆作为展示传统中国文人风骨的文化生态空间场域重构的潇湘馆给人一种清幽、雅致的感觉。“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提醒学生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在于独立的人格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学生读经典名著,不只是感受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还要深刻体会中国文人追求独立与高洁的风骨,冷静、理智、有修养的精神内涵。享受沉浸在文学创作的过程,思考的快乐,追求的纯粹。有同学感慨,在这里,分数的压力、浮躁的情绪仿佛格式化了一般,安宁、静谧,静的能听到毛笔划过宣纸的丝丝声。

3. 教育生态的重塑:从单向输出到共生互育

3.1 跨学科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育

本项目整合了语文、历史、艺术、非遗传统技艺等多学科资源,开发出“诗画同源”“插花艺术”“棋逢对手”“皮影红楼”等主题课程。例如,在解析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时,引导学生通过“茶闲”“棋罢”的细节,以视觉(绿烟)和触觉(凉意)侧面烘托潇湘馆翠竹掩映的清幽环境,未直接写竹却处处显竹影婆娑的高明之处,而《桃花行》“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则将传统中医对肺痨(肺结核)的病理特征的描述,“人之泪”将生理性泪水升华为情感符号,符合中医“肝郁化火,泪为肝液”的理论,这种跨学科整合呼应了新课标“加强课程综合”的要求,使知识习得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调查显示,参与课程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迁移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还对传统中医文化有了感知和兴趣。

3.2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传承创新

引入智慧导览技术,学生通过扫描文物触发相关背景资料,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增强体验趣味性,还构建起“历史—当下—未来”的时空对话。据学校提供数据,融入智慧导览使学生的文化兴趣持续性提升58% 。

3.3 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与文创产品拓展

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相关文创产品的跟进,进一步拓展了校园的文化空间,丰富了展陈内容,也扩大和强化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诗社、读书小组、书画活动、包括非遗皮影、榫卯结构、传统古乐等,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校本课堂。

4. 挑战与对策:走向可持续的文化育人生态

4.1 现实挑战

整合资源难题:学校展陈条件良莠不齐,复制推广受限。

评价体系缺位:文化素养难以通过传统的分值考试量化,增加评价数据收集的难度。

师资能力瓶颈: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跨学科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4.2 破局路径

构建“馆校”协同机制,建立文物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开发模块化课程包。

创新评价体系,引入过程性评价与文化行为观察量表,关注情感态度变化。

培育“文化导师”队伍,通过“高校—博物馆—学校”三方培训,提升教师文化阐释能力。

结语:

“经典文化共生空间”的实践表明,当博物馆从“知识殿堂”转变为“成长伙伴”,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展柜中的标本,而是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这种教育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空间再造、角色重构和技术赋能,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实现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再到“创新传承”的觉醒历程。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生态的完善,博物馆教育必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