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线融合・双向赋能:博物馆课堂进校园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卢薇菁

一、引言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博场馆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展陈形式,而是以开放之姿尝试突破固有的功能边界,积极构建起多元立体的教育模式。尽管文博场馆积极拓展教育功能,通过各类开放活动吸引学生群体 “走进来”,以实物展品与沉浸式体验传递文化魅力,但受制于学校与场馆间的地理距离、紧张的教学安排等现实因素,文博教育资源的精准覆盖与深度渗透仍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双线融合・双向赋能” 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文博场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

“双线融合”通过馆校相联构建起“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通道:一方面以实物展品与沉浸式场景吸引学生实地研学,另一方面通过流动课堂实现文博资源的校园渗透,推动文化教育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型,达成场馆与学校的长期协同发展。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加速,留学生群体对真实中国文化的认知需求,为该模式注入国际化内涵。本研究基于 “本土化课程开发 + 国际化传播” 双线融合模型,以《苏州河文化通识》特色课程开发、留学生文化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为案例,深入探索文博场馆从“单向输出”向 “双向赋能”的转型路径,旨在为解决文化传播适配性难题、验证跨文化传播有效性提供实证参考。

二、博物馆课堂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一)本土化课程体系开发:从“展品讲解”到“文化叙事”的深度转型

1. 课程设计逻辑

基于“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围绕中小学课程标准与各区教学特色,开发分学段、分层级的课程体系。

针对中小学生(6-18 岁)的认知差异,课程采用“梯度化”设计:小学段(6-12 岁):以“感官体验”为主,设置《机器里的苏州河故事》系列课程、“小小艒艒船设计赛”互动体验等活动,知识传递占比 30% ,实践互动占比 70% ;

初中段(13-15 岁):强化“逻辑分析”,引入“苏州河沿岸工厂的兴衰与城市经济”等议题,通过数据图表(如 20 世纪 30 年代沪西纺织厂产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经济文化变迁规律;

高中段(16-18 岁):聚焦“批判性思维”,开展“苏州河文化遗产追踪保护与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辩论赛,要求学生结合文物展品保护法、城市规划条例提出观点。

2. 多维融合的教学创新

采用“三化”教学策略:场景化还原,利用微电影小预告,实物道具及服化道装配重现历史场景;游戏化学习,开发现有展品拼图、苏州河运输路线模拟等互动环节;跨学科融合,将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整合为主题课程。以上海某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海派建筑探秘”课程为例,学生通过实地测绘石库门建筑、分析建筑结构中的中西文化元素,实现人文与理工知识的跨界融合。

所以,本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突破传统“展品清单式”讲解,转向“文化叙事”模式,即通过“展品 - 历史 - 应用”的逻辑链,揭示文化背后的深层价值。并且,将文博资源转化为适合校园教学的内容,实现文化教育的灵活渗透。两条线路相互补充、协同发力,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

(二)国际化传播路径创新:从“文化输出”到“跨文化对话”的突破

1. 馆校协作模式 2.0 版

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GEC)建立紧密协作,共建“留学生文化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平台,针对留学生群体特点定制《苏州河文化通识》课程,课程涵盖三大核心模块:海派建筑(上海啤酒厂旧址、上海造币厂旧址等)、非遗技艺(竹丝编、瓷刻)、红色文化(顾正红纪念馆、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每个模块采用“理论讲解 + 实地考察 + 文化体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非遗课程中探访位于 M50创意园区内的竹丝编工作室,邀请传承人现场指导,让留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跨文化传播策略

为应对留学生文化预设差异,课程实施三重策略:

“文化转译”方法: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如通过苏州河航运发展史讲解上海商业文明;引入对比教学法,将苏州河边瑞华樟园的园林艺术与西方花园设计进行对比分析;

“反向导览”机制:鼓励留学生用母语(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为同伴讲解苏州河文化,录制短视频上传至 tiktok 国际平台,形成“本土学生教留学生,留学生教世界”的双向传播链;

“文化对比”工作坊:设置“苏州河与泰晤士河”“环球港与巴黎奥斯曼建筑”等对比议题,引导留学生从“他者视角”发现中国文化、上海文化的独特性与普世性。

通过馆校之间的密切互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双方发展共赢。对学校而言,文博资源的引入丰富了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对文博场馆而言,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教育需求,优化展陈设计与教育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实现路径包括: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开展需求调研与反馈;共同开发课程与活动,确保内容的专业性与适切性;

三、重点难点突破与创新实践

(一)重点难点 1:课程内容适配性难题的破解课程内容适配性难题集中表现为“知识深度”与“受众接受度”

的矛盾,以及“文化预设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本研究通过以下策略实现突破:

1. 知识颗粒度的“精准对接”

开发“文化知识点关联度图谱”,将复杂文化内容拆解为“基础事实(如苏州河边最早海派建筑的建造时间)- 关联背景(如上海开埠的历史背景)- 深层价值(如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缩影)”三级结构。针对中小学生,仅保留基础事实与简单关联背景;针对留学生,增加深层价值分析与跨文化对比。

案例:非遗技艺模块

传统讲解可能直接介绍“竹丝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本课程则设计“一根竹子的旅行”主题:

小学段:观察竹丝编作品的色彩(“为什么竹编可以这么鲜艳?”),动手体验“劈丝”(将一根竹子分成多根竹丝);

初中段:学习竹丝编与竹编的区别(“为何竹丝编可以在清代发展到高峰?”),结合瓷胎竹编分析竹丝编的精细化发展;

高中段:探讨竹丝编的现代转型(“如何用编织元素设计国潮服饰?”),对比日本西阵织、法国蕾丝的国际市场策略。

2. 文化预设差异的“双向弥合”

针对留学生因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理解障碍(如对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不熟悉),课程采用“类比法”与“情境还原法”:

类比法:将“苏州河沪西小沙渡工厂的半日学校”与“19 世纪欧洲工人夜校”对比,帮助留学生理解“教育改变命运”的直观价值;

情境还原法: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建党初期苏州河纺织工人的日常对话),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纺织工厂背后的生存智慧与团结精神。

(二 )跨文化传播有效性验证

由于留学生文化背景复杂,课程效果评估存在难度。传统的知识测试难以衡量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提升程度。此外,如何通过量化指标评估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如文化价值观的理解程度、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升幅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点实践:内容、形式与受众的三重突破

1. 内容创新:从“展品讲解”到“文化叙事”

传统博物馆教育多聚焦“这是什么展品”“它有什么特点”,本研究则强调“展品背后的故事”“它如何影响社会”。例如,在红色文化模块中,不仅展示顾正红纪念馆里蕴含的正红精神,更通过“报纸报道”“工友后代的转述”等一手资料,还原顾正红烈士带领工友们反抗压迫的历史细节,并引导学生讨论“罢工中的平民视角”,使文化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情感共鸣”。

2. 形式创新:游戏化、跨学科与场景化的融合

游戏化学习:开发“苏州河沿岸历史建筑闯关”小程序,设置“建筑密码破解”“非遗技艺挑战”“红色任务接力”等关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文博场馆文创产品;

跨学科融合:联合高校相关院系设计“苏州河文化追踪研究”课题(如“苏州河水质变迁与环境政策”“老厂房门头的保护与更新”),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研究;

场景化学习:在悠游苏州河游船码头中设置“文化驿站”小版块,每个驿站对应一个主题(如“邮政驿站”“纺织驿站”“抗战驿站”),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如“19 世纪邮差”“20 世纪纺织女工”)完成沉浸式学习任务。

3. 受众创新:从“本土学生”到“全球青年”的拓展

本研究突破传统“中小学为主”的受众限制,将留学生纳入核心受众,并通过“苏州河文化大使计划”实现文化传播的双向流动:

选拔机制:从参与课程的留学生中选拔“苏州河文化大使”,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与文化传播热情;

培训体系:为大使提供“跨文化传播技巧”“中国上海文化深度解读”等培训,使其成为“城市文旅星推官”;

实践平台:组织大使参与“苏州河文化国际论坛”“海外社交媒体文化推广”等活动,推动中国文化、上海文化从“校园传播”走向“全球传播”。

四、结论与展望

“双线融合・双向赋能” 模式以馆校协作为核心,深度更新文博教育功能,实现从 “展品展示” 到 “文化赋能” 的跨越,其价值与潜力显著。

在实践层面,该模式实现三大突破。空间与传播上,“请进来” 与 “走出去” 结合,打破教育空间壁垒,以本土化课程构建学生成长链条,以国际化传播推动文化交流转型;资源转化方面,依托 “知识点关联度图谱”,将文化资源精准转化为适配不同群体的教育内容,激活文物和展品价值;生态构建上,形成 “文化传承 — 教育创新 — 国际交流”闭环,数据表明学生文化实践能力与留学生文化认同度大幅提升,凸显模式的社会价值。

展望未来,“双线融合・双向赋能” 模式将持续深化传统与现代、中国上海与世界的对话,让文博教育突破静态展示,成为流动于课堂、生长于心灵、传播至全球的鲜活力量,践行文博教育在文明互鉴时代的使命,为“文博 × 教育超链接”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

单位信息:上海市普陀区文旅发展管理中心研究一部 200336

作者信息:卢薇菁    1990 年 5 月    女    上海市    汉 大学本科  助理馆员  文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