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发展阶段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作者

邢维维 葛美玲 王艳杰 闫龙江 曹野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 065200

摘要:本文主要对技工院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师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有效的策略与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尽管技工院校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已有一定进展,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理解片面、实践不深入等问题。制约因素包括课程体系单一、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以及教师示范作用有限。为此,本文提出构建新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增强教师的工匠精神示范、深化校企合作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这些措施对全面提升技工院校教育质量和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课题来源:202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项目《新发展阶段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RSJY-2024-1022)

引言

在新发展阶段,技工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这一使命的核心所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更是当代技术工人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技工院校的师生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在技工院校中有效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职业竞争力,以及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是指在职业领域中表现出的专注、敬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涵盖了专注、坚持、创新、责任等多重内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职业文化,工匠精神不仅强调技能的精湛和技艺的纯熟,更注重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专注细节和持续改进的态度。工匠精神要求从业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细节具有极高的要求,追求极致,力求完美,它还倡导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鼓励从业者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和突破。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素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职业信仰和价值追求,在现代社会中,它代表了一种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对产品的责任与使命、对创新的探索与坚持。作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导向,工匠精神在各行业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其价值和作用更加凸显。

2 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中的重要性

2.1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和专注坚守,这些品质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技工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工匠精神强调专注和严谨,这种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形成专业领域中的深厚积累和技术专长。培养工匠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不再局限于完成,而是以做到极致为目标,这种态度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或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持续学习和不断改进的理念,能够帮助学生保持技术敏感度和创新能力,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保持竞争力。因此,技工院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更是对其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塑造。

2.2推动技工院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技工院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和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可以渗透到技工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和校园文化等。首先,工匠精神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必须严谨科学,教师需以身作则,体现精细和耐心的教学态度,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技能。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推动技工院校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际项目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这种真实环境中,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 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3.1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主要问题

3.1.1对工匠精神理解的片面化

当前,许多技工院校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其丰富内涵。部分教师和学生将工匠精神仅简单理解为“认真”或“敬业”,忽视了工匠精神中持续创新、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更深层次的要求。这种片面化的理解导致在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师生无法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也难以通过实践来真正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阻碍了其深入融入教学和校园文化。

3.1.2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

工匠精神强调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改进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但技工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部分院校的设备资源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操作机会;另一方面,校内的实践训练往往与真实生产环境脱节,学生无法在模拟情境中体会到实际工作的挑战和要求。这种局限性使得工匠精神难以通过实践得以充分体现和传授,影响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度理解和内化。

3.1.3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虽然技工院校普遍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定的合作项目,但大多数合作局限于短期实习或表面交流,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足。企业资源的引入有限,学生很难有机会长期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接受培训或指导。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也不够频繁,缺乏真正的资源共享和教学联动。这种合作深度不足的状况,导致技工院校无法有效借助企业的实际操作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受到影响。

3.2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

3.2.1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

教育理念是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根基。当前,部分技工院校的教育理念仍以技能传授为主,忽视了工匠精神的综合培养。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技能考试和就业率,而未能深入融入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如责任感、专注、创新和终身学习等。与此同时,教学体系设计不够系统,缺乏针对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和渗透路径,导致工匠精神难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充分体现。教学体系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实践。

3.2.2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角色。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工匠精神,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认知。然而,部分技工院校的教师自身在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修炼上存在不足,尤其是缺乏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长期工作和积累的经验,无法在教学中通过自身实践来深刻传授工匠精神的精髓。同时,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工作压力也影响了其对工匠精神的专注度。教师在工匠精神方面的不足,弱化了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2.3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能够将课堂学习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生产操作相结合。然而,许多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入和长效的合作机制。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工匠精神培养有直接影响,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更多是短期实习或表面交流,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企业中的工匠精神实质。

4 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4.1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

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是技工院校培育师生工匠精神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强调精湛技艺和职业道德,还包括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要构建这样一个体系,技工院校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在课程设计上,应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素质与技能共融的原则,增加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具体技能课程相结合。例如,在机电、数控、汽车维修等专业课程中,融入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教育和创新开拓的创造力培养内容,帮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树立工匠精神。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结合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耐心钻研的品质。评价体系则需要打破传统的知识考核为主的模式,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职业态度等纳入评价指标,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匠精神的养成情况。学校还要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课程,特别是与新技术、新工艺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4.2增强教师的工匠精神示范作用

教师在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引路人。教师自身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实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内化。因此,加强教师的工匠精神示范作用是技工院校的一项重要策略。技工院校应打造一支兼具专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工匠精神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使教师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如精雕细琢的态度、持续改进的精神等,并能够将这些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和指导策略。建立教师工匠精神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教师在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示范与渗透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以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利用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讲堂等形式,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的知名工匠和技能大师担任客座教师或讲师,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和技能展示,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结合这些措施,让教师能以身示范,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工匠精神。

4.3推动校企合作,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路径,与企业深度合作,能为学生提供真实且丰富的职业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会和践行工匠精神。技工院校应从合作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在合作深度上,技工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实际生产需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单向输送模式,形成共建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工匠班或订单班,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感受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合作广度上,应扩大与企业合作的类型和形式,除了传统的实习和就业合作,还应加强校企在师资培养、技术研发、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企业工作站、组织企业导师进校园等活动,将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引入校园,指导学生的实习和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中熏陶工匠精神。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工匠精神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具体内容,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真正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

4.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工匠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是培育师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技工院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使工匠精神成为校园的主旋律。首先,学校应在校园文化理念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如追求卓越、专注细节、持续改进等,并将这些理念具体化为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其次,学校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强化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认同,如举办工匠精神主题展览、工匠精神文化节、技能大赛等,营造浓厚的工匠精神氛围。最后,学校还要结合设立工匠精神荣誉墙或工匠之星评选等形式,宣传和表彰在各类技能竞赛和专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教师,树立以精为美,以勤为荣的榜样力量。为深化工匠精神的内化效果,技工院校还可以引入数字化手段,利用校园内的电子屏幕、校园广播、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宣传工匠精神故事和典型人物事迹,增强师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学校能够形成一种人人崇尚工匠精神、人人践行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助力工匠精神的扎根和传承。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仅是专业技艺的精湛,更包括职业道德的坚守和创新精神的追求。通过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增强教师的示范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技工院校可以为师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坚实的保障。展望未来,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工匠精神的培育将成为技工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技工院校应继续探索创新,推动工匠精神在教育中的深入融入,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工匠之心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锋,陈智华,张美琴. 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J]. 职业, 2023, (22): 94-96.

[2]方彩甜. 中技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广州大学, 2023.

[3]王欣欣,赵子欣,孙云霞. 非遗视角下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方法与路径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2, (24): 169-171.

[4]闫艳. 技工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D]. 青岛大学, 2022.

[5]杜东跃,刘振侠. 构建具有邢襄工匠精神特色的系统性课程体系的探索 [J]. 职业, 2022, (01): 64-66.

[6]张伶俐. 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作者简介:邢维维,出生年月:1989-10-13,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高阳县,所在院校: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  学历:本科,学位:学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