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冯慧敏
山西师大实验中学 041000
摘要:在教育事业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重视和解决。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策略
引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部分明确指出“化学科学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体会实验探究和模型构建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阐述将实验教学法作为化学学科基本教学方法固定下来。从一线教学来看,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教学方法,应用实验教学有助于提升化学教学效率,有助于顺利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原则
(1)趣味性与目的性相统一。一方面,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趣味元素,调动学生的观察与探究兴趣。相较于理论知识讲解,实验活动的趣味性较强。但部分化学教师习惯采取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没有创设趣味情境,导致学生的参与意愿不高。对此,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优化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参与深度。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前确定实验教学目标,严格依据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保证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序性。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实验教学将会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2)科学性与严谨性相统一。为保证实验教学效果,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环境条件以及学生发展规律,科学制订实施计划,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理论与实验方法,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同时,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开展各项操作,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在预防潜在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验态度与实验习惯。(3)自主性与创造性相统一。传统“填鸭式”教学与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成长规律不相符合,难以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验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适当增加探究类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展化学实验,使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概念理论与化学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利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调控学生的实验探究行为,避免出现盲目探究现象。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鼓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进实验,创新实验材料与流程。
2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标背景下,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都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掌握利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基于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目标、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不足,新课标中提出了两个新的要求:一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借动手实验来完成对学生实践操作、自主学习、信息检索等能力的培养;二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元素融入实验设计中,借由常见的生活情境与生活现象来解释化学原理,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并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魅力。
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3.1重点且高风险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对教学地位极其重要但操作风险较高的实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如果教师只是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述,学生最多是强制性记忆实验步骤,无法理解实验中的每一个关键的细节,更难以举一反三。但考虑到此类实验有着很强的危险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学生每一个实验步骤都合规合理,将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3.2优化分组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陶行知认为,让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化学实验教学并不是单单利用实验方式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而是在实验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和优化分组实验,向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论证过程进行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化学观念与科学思维。
3.3常规且低风险试验,建议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那些常规且低风险实验,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自行掌握。一方面,考虑到此类实验步骤简单,实验材料便于获取,学生通过自主练习便能牢固掌握实验要点。另一方面,考虑到这些实验的教学地位不如重点实验,无论是在日常测试还是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出现频率较低。另外,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自主构思实验也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3.4优化课后实验,延伸课堂教学
课堂只有有限的时间和容量,难以完整展示所有实验,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验探索需求。因此,教师要打破课堂限制,向学生布置课后实验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度思考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设计与实施实验探究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现阶段,一些化学教师将课堂实验作为关注的重点,课后主要向学生布置书面作业,不但难以持续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还会因书面作业无趣而让学生失去化学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利用课后小实验替代部分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及实验创新能力。需注意的是,教师布置的课后小实验要具备较高的安全系数,且实施难度相对较小。例如,在学习“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设计一些问题:一定量的水能否对白糖无限制溶解?如果杯底沉淀一些尚未溶解的白糖,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溶解白糖?是否能够变回已经溶解的白糖?此类实验的生活化气息浓厚,具备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
结语
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和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应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性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学科素养。同时,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实验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华.以“大概念”统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生活教育,2022(30):119.
[2]张龙.探析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2022(35):79.
[3]唐爱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