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 课岗证赛" 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汪涛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40800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政策驱动层面,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9〕12 号)与《关于印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渝府发〔2022〕52 号)形成政策合力,前者确立校企双元育人方向,后者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对接行业标准的比例提出明确要求,为“课岗证赛”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教育委员会财政局关于印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渝教发〔2020〕14 号)提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要进一步提高,更加凸显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反观高职院校改革现状,校企合作不深入问题显著,技能竞赛内容偏向“弹唱画跳”单项技能,与真实岗位任务脱节,凸显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紧迫性。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价值。理论层面,通过构建“课岗证赛”四维融合模型,拓展现代学徒制理论在重庆地区的适应性,为学校、幼儿园、行政机构、行业的多元协同机制提供新范式。实践层面,研究成果可助力高职院校破解课程滞后与实训效果不佳的难题。对学生个体而言,“学分银行”机制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转换,如学生可以凭市级竞赛奖项修改课程分数,增强职业竞争力。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聚焦三大核心问题:一是解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保育师)(2021年版)》与学前教育专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构建动态能力图谱;二是设计“任务驱动型竞赛 + 认证闭环”的实施路径,开发“理论 - 实践 - 反思”螺旋式课程模块;三是构建适配特点的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学习成果- 学分认定”贯通。

方法论上采用混合研究设计: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 32 份政策文本(含教育部文件、重庆地方政策),运用实证调研法采集兄弟院校学生问卷、幼儿园园长访谈数据,并选取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现代学徒制班进行纵向案例追踪。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中校企深度协同的育人模式,其核心特征体现为“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场景”:职业院校与企业作为双主体,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并实施教学管理(欧盟委员会, 2012);学生兼具“在校学生”与“企业学徒”双重身份,通过工学并重实现职业能力递进(教育部,2014);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分别承担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Fuller& Unwin, 2003);教学场景在教室与真实工作场所间交替切换,强调情境学习的实践逻辑。该模式通过制度化校企合作,将传统师徒制的经验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系统化培养相结合,旨在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供需错位”等结构性矛盾,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国务院,2014)。

本研究将“课岗证赛”融合定义为: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2012)为基准,通过模块化课程重构(课)、典型岗位任务嵌入(岗)、1+X 证书与技能竞赛协同认证(证赛),形成“四维一体”育人体系。

(二)理论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Lave & Wenger, 1991)的“合法边缘性参与”机制为现代学徒制提供支撑,解释学徒如何通过渐进式任务实现职业社会化。该理论在重庆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师徒制实践中体现为“校、园”共建的“学习-实践共同体”。

三、实践现状调研分析

(一)调研与问题诊断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中,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的适配性仍显不足。[1] 调研发现,部分院校的课证融通课程占比偏低,课程内容未能及时充分对接《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最新行业规范,导致毕业生在婴幼儿回应性照护等新兴领域的实操能力薄弱。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竞赛设计的积极性不高,部分赛题仍以传统技能展示为主,与幼儿园实际岗位任务(如特殊儿童行为干预、家园沟通)的关联度有限,反映出竞赛机制对职业能力的检验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此外,1+X 证书考核通过率与岗位胜任力的关联性分析表明,存在“重证书获取、轻能力内化”的倾向,部分学生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入职后仍需较长时间适应岗位需求,凸显“学、用”脱节的结构性矛盾。

(二)关键制约因素

政策执行层面,尽管《职业教育条例》(市教委,2020 年)明确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但实施细则的缺失导致成本分担机制模糊,合作幼儿园普遍对承担带教费用持保留态度,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可持续性受限。资源配置方面,实训基地分布呈现显著的区域不均衡,主城区集中了绝大多数优质资源,而其他偏远地区院校受限于地理条件与资金投入,实训机会与时长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制度设计上,学生通过证书或竞赛获得的学分难以转化为职业发展优势,降低了其参与“课岗证赛”融合改革的动力。教育主体间的权责失衡亦是关键障碍——院校在课程开发与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行业企业的话语权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错位。

四、现代学徒制下“四维融合”路径构建

(一)解构标准与课程重构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在于构建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CBE 理论),需系统解构《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幼儿园实际岗位需求,形成动态匹配的能力图谱。横向维度上,通过对比行业标准与典型岗位任务,提炼安全防护、游戏支持等关键能力领域;纵向维度上,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划分“基础 - 专项 - 管理”三级能力阶梯,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识模块侧重职业认知与基础理论,专业模块聚焦实践技能训练,拓展模块强化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发“理论 - 实践 - 反思”螺旋式课程包,例如将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分解为渐进式任务链,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与岗位实操实现知识迁移。课程内容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吸纳托幼衔接、融合教育等新兴领域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

(二)竞赛体系与认证闭环

高职院校基层教师在现代学徒制框架下,可通过整合竞赛资源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可在课程中嵌入竞赛导向的任务模块,例如在家园沟通、突发事件处置等核心课程中,引入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真实赛题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演练掌握复合能力。同时,结合校企合作资源,联合幼儿园开发贴近岗位需求的竞赛训练项目,如将“手足口病应急处置”等真实工作场景转化为课堂实训任务,增强竞赛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关联性。

在认证环节,基层教师可依托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机制,将竞赛训练与 1+X 证书考核标准深度融合。具体实践中,教师可设计模拟考核任务,例如在“婴幼儿急救技能”课程中,参照 1+X 证书的实操评分细则,组织学生完成标准化情境演练,帮助学生熟悉考核流程与能力要求。此外,通过学分银行制度,教师可将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如案例分析报告、应急处置方案设计)转化为课程实践学分,间接助力学生积累认证所需的综合能力。此类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准对接与能力养成的系统性支持,为学生参与职业认证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强化“岗课赛证”协同育人的闭环效应。

(三)学分银行与质量监控

学分银行制度是贯通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键载体。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要求,需建立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的标准化框架。课程学分、岗位实践学分与创新成果学分按能力贡献度差异化赋权,例如将企业带教经历折算为实践学分,技能竞赛获奖纳入创新学分范畴。[2] 质量监控体系需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指标,采用 PDCA 循环实现持续改进:规划阶段明确岗位能力标准,执行阶段监控教学与实训流程,检查阶段通过第三方评估验证成效,改进阶段依据行业反馈优化培养方案,形成“学习成果- 职业发展- 社会认可”的价值链闭环。

五、实施保障机制与成效验证

(一)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

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推进依赖于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与资源整合的协同性。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要求,政校企三方需构建权责明晰的协同机制:政府通过政策杠杆(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激励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依托《职业教育条例》(市教委2020)完善校企合作协议框架,明确双导师职责与权益分配;行业组织则提供岗位能力标准与质量认证支持。例如,校企可以联合研发的活页式教材(如《学前教育专业校企融合教育实践指南》),将岗位典型任务转化为模块化学习单元,形成“教学 - 实践 - 反馈”的动态知识生产链。此类制度创新不仅强化了多元主体的利益共享,更通过资源再分配促进了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二)成效验证与持续改进

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效验证需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涵盖个体能力提升、行业需求满足与社会效益增值三个维度。基于《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院校可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徒制班毕业生进行追踪调研,重点考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等长效指标。同时,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例如幼儿园对毕业生“独立承担主班职责”的满意度调查,确保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针对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需构建“定向培养 + 动态调控”机制: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如回乡就业补贴)引导人才向农村及民族地区流动;另一方面依托跨区域联盟(如“成渝学前教育产教联盟”),推动课程互认、师资共享与竞赛共办,形成协同发展生态。持续改进过程中,院校需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将行业技术变革(如托幼一体化趋势)纳入教学内容迭代,实现现代学徒制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解构现代学徒制与“课岗证赛”融合机制,揭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逻辑:职业能力的培养需以动态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双主体协同育人”“工学交替”“双导师制”等路径,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研究提出“四维融合”模型,从能力图谱构建、任务驱动型竞赛设计到学分银行制度创新,形成了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解构行业标准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机制、重构竞赛体系与职业认证的衔接逻辑、完善学分转化与质量监控的制度框架,研究为现代学徒制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落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为破解“学用脱节”“校企合作浅表化”等职业教育痼疾提供了方法论参考。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如何通过立法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边界,推动“学分银行”与国家资历框架的贯通,仍需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安惠敏, 蔡桂金. 基于" 岗证赛课" 融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 2020(6):2.

[2] 蒋传健 , 王宁 . 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 能 力 探 析 [J].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 2018, 018(007):19-22.DOI:10.3969/j.issn.1672-6758.2018.07.005.

校级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师徒制实施的可行性探究——以为例》( 项目编号:RW2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