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体育分层教学对不同体能基础学生的效果差异探究

作者

贾明春

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四川南充 637400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与效果备受关注。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统一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难以满足不同体能基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面临困境。分层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在中职体育中实施分层教学,有望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不同体能基础学生的需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中职体育分层教学对不同体能基础学生的作用

(一)助力体能基础薄弱学生提升

分层教学能够精准对接体能基础薄弱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依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制定贴合其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例如在耐力跑训练中,传统教学可能要求所有学生在相同时间内跑完固定距离,对体能薄弱学生而言极具挑战性。分层教学为其设定较低的初始目标,如缩短跑步距离、降低速度要求,并随着其体能的逐步提升,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难度。这种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不断取得进步,每一次小成就都能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促进体能基础中等学生优化

体能基础中等的学生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占据较大比例,其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但在技能掌握和体能提升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传统教学往往难以充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其学习效果受限。分层教学的出现,为其体育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分层教学为体能基础中等学生提供了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后,教师会为其安排一些拓展性的训练项目和技能提升课程。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除了巩固基本的运球、传球、投篮技能外,还会增加

(三)推动体能基础良好学生突破

分层教学能够为体能基础良好学生提供高难度的训练内容和专业化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和竞赛活动。例如,对于体能良好且对田径短跑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会为其设计专门的爆发力训练、起跑反应训练等课程,并指导其参加校际或更高级别的田径比赛,让他们在与高水平选手的较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

二、促进中职体育分层教学适配不同体能基础学生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分层标准制定

(1)综合考量多维度因素

在分层时,除参考体能测试成绩外,全面纳入身体素质相关指标,如通过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估柔韧性,利用十字变向跑测试灵敏性。调查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像是否掌握篮球基本运球技巧、羽毛球发球技巧等。收集学生的兴趣爱好信息,了解其喜欢的体育项目,是足球、舞蹈还是武术等。此外,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其学习态度,如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认真完成训练任务等。

(2)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设定固定的评估周期,如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近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体能测试成绩的波动情况、运动技能的进步程度等。依据评估结果,对于体能显著提升、技能进步明显的学生,将其调整到更高层次;对于因各种原因体能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则适当降低层次,确保分层始终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匹配。

(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1)合理调配师资力量

学校根据分层教学的实际需求,对体育教师进行合理分配。对于体能基础薄弱学生较多的班级,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擅长基础教学和心理辅导的教师,他们能够更有耐心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建立自信心。针对体能基础良好学生所在班级,配备专业技能突出、有竞赛指导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训练指导,助力学生在体育竞技方面取得突破。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分层教学的要求。

(2)充分挖掘场地器材潜力

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全面盘点和规划。根据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需求,合理安排场地使用时间。例如,在体能基础薄弱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提供较为宽敞、安全的场地;为体能基础良好学生开展高强度训练或竞赛活动,预留专门的场地。在器材配备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项目,提供相应的器材。对于基础训练班级,保证充足的跳绳、哑铃等基础器材;为技能提升和竞赛训练班级,配备专业的运动护具、先进的训练设备等。此外,鼓励教师和学生发挥创意,自制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如用废旧轮胎制作体能训练器材,以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三)健全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1)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实行分层班级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要深入了解学生在体育分层教学中的情况。加强不同层次班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班级间的友谊赛、联合训练等活动。比如,体能基础良好学生班级与中等学生班级进行篮球友谊赛,促进学生在不同层次间的相互学习和竞争。建立班级间的互助机制,鼓励体能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

摒弃以单一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个性化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训练态度、技能进步情况等。例如,记录学生每次课堂训练的完成情况、是否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等。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在学期末的体能测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将两者按一定比例综合计算,得出学生的最终体育成绩。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体能基础薄弱学生,重点评价其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对于体能基础良好学生,则更注重其在技能提升和竞技水平方面的表现。

(四)关注学生心理与社交需求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或结合体育项目进行心理引导。例如,在开展团队拓展训练时,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合作、相互信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同时缓解部分学生因分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对于体能基础薄弱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体能状况,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自卑心理。对于体能基础良好学生,引导其正确对待竞争,避免产生自负情绪,培养良好的心态。

(2)搭建跨层次社交平台

学校定期组织跨层次的体育社团活动,如羽毛球社团、足球社团等,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入。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队、交流互动,打破层次界限。此外,举办体育文化节,设置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在活动中,设置合作项目,如接力比赛、趣味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社交融合,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体育氛围。

三、结语

通过对中职体育分层教学对不同体能基础学生的效果差异进行深入探究,揭示分层教学在促进不同体能基础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分层教学能够针对体能基础薄弱、中等和良好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助力薄弱学生提升、促进中等学生优化、推动良好学生突破,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许来学 . 中职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J]. 拳击与格斗 ,2024,(12):106-108.

[2] 杨凯 . 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 体育世界 ,2023,(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