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家国情融入初中思政课堂的策略探索
李丽玲 李俊英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大名中学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紫苑中学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浪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多元文化不断交汇、融合。对于身处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广泛接触多元文化与思想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潮流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帮助他们坚守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国家观念,已成为教育领域亟需应对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家国情融入思政课堂作用,探讨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思政
“家国情”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情感,一直是我国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对父母的亲情、对故乡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热爱。这种情怀的培养,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家国情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学生家国情的教育,并通过思政教学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家国情融入初中思政课堂作用
(一)厚植政治认同
将家国情融入初中思政教学,能显著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对于初中生来说,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体系往往显得较为晦涩难懂。然而,通过融入家国情元素,学生能够从对家庭和家乡的深厚情感出发,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认同与接纳。家国情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政治框架是确保人民幸福美满生活的坚实保障,就如同家庭为个人的成长提供温暖的港湾。这种从身边事到国家事、从浅显到深入的情感递进,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治运作机制,还促使他们从心底里认同国家的发展道路,自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政治紧密相连,为成为坚定支持国家发展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1]。
(二)提升道德修养
家国情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滋养。家庭中的尊长爱幼、邻里间的互帮互助等道德规范,是家国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展现。将这些家庭道德理念融入思政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将其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爱国之情激励学生秉持诚实守信、友善待人、敬业乐群的道德品质,因为这些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的基石。在家国情的熏陶下,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更与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会以更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彰显出高尚的道德风尚,用道德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家国情融入初中思政课堂策略
(一)融合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家国情教育渗透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之关键时期,于思政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资源富含深邃的家国情意蕴,利用此类资源可有效增强教育之渗透力[2]。教师应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典籍、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多维度素材,并巧妙地将其融入思政教学之中,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国情的滋养,从而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归属。
以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为范例,教师可首先搜集整理与家国情紧密相关的邯郸成语,诸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在课堂上,详尽阐述“完璧归赵”的故事缘由、蔺相如的决策历程及其所彰显的智慧与胆识。向学生发问:蔺相如为何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决然将和氏璧带回赵国?引导学生深思蔺相如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之精神,使学生领悟,当国家利益面临威胁时,个人应勇于担当。在讲解“负荆致歉”时,阐述廉颇与蔺相如由矛盾丛生至最终和解,携手为赵国强盛而奋力的经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廉颇与蔺相如之行为对赵国的深远意义,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精神。借此方式,使学生明晓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个人恩怨应服从于国家利益,从而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家国情。此外,教师还可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其他体现家国情的邯郸成语,并撰写小论文阐述其内涵,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家国情的理解与体悟。
(二)设计情境教学活动,促进家国理念实践体验
情境教学法能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鲜活的学习经历,有效推动家国理念的实践感悟。在初中思政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质,精心策划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活动。通过构建模拟社会环境、角色扮演实践、实地考察等情境,使学生在亲身历练中领悟家国情的深远意义,将抽象的家国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认知。
具体而言,教师可融合邯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策划“追寻红色足迹”的情境教学活动。选取邯郸地区具有标志性的红色遗址,如涉县的129师司令部旧址作为活动场所。活动前,教师需详尽阐述129师在抗战时期的关键作用与英勇事迹,使学生对此段历史有初步的认知。活动进行中,引领学生沿循当年129师将士的行军路线,设置模拟作战情境,例如,将学生分组,模拟执行情报传送、物资补给等任务。在情报传送模拟环节,为各组学生分发不同的“情报”,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内穿越“封锁区”(设置若干简易障碍),将情报准确送达“指定地点”。学生在任务执行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挑战,需相互协作、共同应对,从而深切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解放所展现出的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抵达旧址后,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馆,由专业解说员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交流分享,谈谈个人的活动感受与收获,引导学生思索如何将这份家国情融入日常,如勤奋学习、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家国理念的理解与实践体验。
(三)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拓展家国情宣传渠道
在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工具展现出强大的传播力与深远的影响力。为使初中思政课堂更有效地融入家国情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打破传统课堂在时空上的界限。教师可发掘丰富多元的媒体素材,诸如纪录片、微视频、新闻报导等,从多个维度展现家国情的具体内涵,为学生构建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3]。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交互特性,鼓励学生参与议题讨论、分享个人感悟,加深他们对家国情的认知与认同,使家国情的宣传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例如,在讲授邯郸的赵文化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赵苑、赵王城遗址公园及赵王陵的纪录片。纪录片中,以高清影像展现赵王城遗址的宏伟布局,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其作为古赵国都城的庄严与繁荣,领悟赵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阐述赵王陵时,结合纪录片中对陵墓建筑风貌、出土文物的详尽介绍,教师可引导学生深思这些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古人智慧与精神诉求。此外,教师可利用短视频平台,搜集一系列关于赵文化的科普短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展播。这些短视频以生动趣味的动画或实地解说形式,呈现赵文化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传奇等,如“胡服骑射”的改革,通过短视频的动态展示,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其对赵国军事实力增强及文化交融的重大意义。再者,教师可依托网络平台,如班级社群、学习论坛等,分享与赵文化相关的文章、图片等素材,组织学生在课后开展交流研讨。学生可在平台上阐述自己对赵文化的见解与体会,探讨赵文化所蕴含的家国情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譬如,有的学生或许会提及赵文化中勇于革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当下社会倡导创新、追求进步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应秉承这种精神,为国家和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如此,通过现代传媒工具的运用,拓宽了家国情的传播路径,深化了学生对赵文化中家国情的理解与认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将家国情渗透进初中思政教学,是契合时代发展要求与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选择。这既是对传统美德教育的一种延续,也是在全球化大潮中巩固青少年文化底蕴、深化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从知识的接纳过渡到价值的内化,从情感的共鸣升华为行动的践行,为培育既有家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德才并重的新时代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促使思政教育在育人铸魂的征途中持续攀登新峰。
参考文献
[1]宿丽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家国情培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4.
[2]卢玉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家国情项目式学习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
[3]郭瑞虹.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家国情的路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