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作者

张洁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350

摘要

本文根据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分析《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从而揭示目的论运用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行性,希望给翻译工作者以启示。

关键词: 目的论;文化负载词;《浮生六记》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其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极具文学价值。《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译本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翻译,林语堂采取多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极具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最先将“目的”一词引入翻译研究领域,认为,人类活动由目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任何译者都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1]。诺德(Nord)认为:任何译文都由给定的目的而产生并服务于该目的。目的论的另外两个原则为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要求“由译者产生的信息必须能够用与目标接受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来解释”[2]。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保持内容完整的同时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在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中,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必须服从目的原则。

三、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思想、传统、情感、习俗等。特别是独具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反映了特定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5] 。中国文化特色词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化内涵。尤金·奈达[3]将文化分为“ecological culture”、“material culture”、“religious culture”、“social culture”和“linguistic culture”五类。

四、目的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

ST:时方七月,绿树浓荫,水面风来,蝉鸣聒耳。

TT:This was in the seventh moon when the trees cast a green shade over the place. The summer breeze blew over the water of the pond, and cicadas filled the air with their singing the whole day. [4]

夏季蝉鸣通常被认为是使人厌烦的噪音,而沈复在文中借助蝉鸣表达是与“绿树浓荫,水面风来”相呼应的消暑惬意心情。译文将“蝉鸣聒耳” 译作“cicadas filled the air with their singing the whole day”,将蝉鸣聒耳的声音译作蝉儿在歌唱,上述译文在遵循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的基础上,符合忠实原则,传达了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二)语言文化负载词

ST:苏东坡有言:“事如春梦了无痕”。

TT:Su Tungp’o said, “ Life is like a spring dream which vanishes without a trance.”[4]

“事如春梦了无痕”来源自苏轼的诗。作者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比较,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就像春夜里的梦境一样,短暂而难以捉摸,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林语堂采用直译,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与意境。不仅忠实于原文,也能让读者感受到诗的意义。译文达到向受众传达充分有效信息的目的,符合目的原则。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

ST:从中赚一些润笔,都交给芸,以备茶饭酒水费用。

TT:From which we made some money which we turned over to Yun to defray expenses for teas and dinners.[4]

古代使用毛笔之前,会浸泡毛笔的鬃毛,使在书写时就更易吸墨,被称为“润笔”。后来,“润笔”引申请人写文章、创作书法和绘画的报酬。林语堂使用意译将其翻译为“赚钱”,直击其内涵,这对于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西方读者更易理解,体现目的论的连贯原则,有助于读者更直接了解原文的内容,促进不同文化交流。

(四)物质文化负载词

ST:我们正吃着肉馒头。

TT:We were eating some mant’ou with suffering of mince-meat.[4]

“肉馒头”是汉族的一种古老小吃。在苏南地区,如苏州等地,包有肉馅的馒头被称为“肉馒头”。由于该地区方言中没有“馒头”的概念,因此馒头和包子统称为“馒头”。在英语语言中没有对应词汇。如果使用直译、音译等方式翻译,很难传达意思。因此,林语堂先生使用音译加增译的方法,补充“with suffering of mince-meat”来说明“肉馒头”的材料,便于读者理解,符合目的论的要求。

五、结语

林语堂为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得到了西方读者的广泛认可,为成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之典范。在新时代,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成为弘扬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将为我国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途径,助力文化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Reiss, K. and Vermeer, H.J.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Routledge, London, 2013:143-147.

[2]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8:4-5.

[3]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al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55-156

[4] Lin Yutang.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XIII-XIV.

[5]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232

作者简介:张洁(2000—),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