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老年心衰患者个性化营养食谱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陈力扬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650000

一、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健康的主要杀手,其中心力衰竭(心衰)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数据显示,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高达 1.3% ,且因心脏泵血功能持续减退,患者常伴随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进而引发全身性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这种病理状态下,中老年心衰患者不仅基础代谢率降低、胃肠道淤血导致消化吸收能力显著下降,还面临着蛋白质分解加速、电解质失衡(如钠水潴留、低钾血症)等营养代谢问题,使得其营养需求与普通人群存在显著差异。

从临床实践来看,传统 “一刀切” 式的营养指导已难以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例如限盐要求在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中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而统一的蛋白质摄入量标准无法兼顾不同肌肉含量和活动水平患者的需求。近年来,精准医学理念的兴起为心衰营养干预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结合患者基因特征、体成分分析、用药情况等多维度信息设计个性化营养食谱,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风险,还能在延缓疾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系统开展个性化营养食谱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既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健康挑战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心衰综合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二、实施策略

在探索中老年心衰患者营养改善路径时,需以系统化流程推进研究。从患者个体特征出发,逐步构建科学的营养干预体系,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共同为实现研究目标服务。

(一)多维信息采集与评估

采用多维度信息采集方式,全面收集中老年心衰患者数据。在问卷调研环节,设计包含 8 个维度、32 项具体条目的饮食调查问卷,除了解患者偏好食物、进食频率、每餐食量等常规信息外,还通过情景化提问深入挖掘饮食细节。例如,采用 " 如果提供三种烹饪方式(清蒸 / 红烧 / 凉拌),您更倾向哪种? " 的选择题,精准掌握患者对食物烹饪方式的喜好;通过过敏源筛查矩阵表,系统记录患者是否对海鲜、坚果、乳制品等常见致敏原存在过敏史。曾有一位 68 岁患者因隐瞒贝壳类过敏史导致水肿加重,这一案例促使我们在问卷中增加过敏史确认签字环节,确保信息准确性。

运用医疗档案查阅时,建立三级审核机制:初级医护人员负责基础信息提取,临床营养师进行专业指标复核,主治医师完成最终审核。除获取患者病史、用药情况、心功能分级等关键信息外,特别关注动态医疗数据 —— 例如近期住院期间的利尿剂使用剂量、出入量平衡记录,以及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的治疗方案调整情况。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心衰患者,重点追踪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等代谢指标,为食谱中的碳水化合物配比提供依据。

(二)精准化食谱定制方案

基于前期评估结果,结合中老年心衰患者低盐、低脂、高纤维、适量优质蛋白的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食谱。对于钠摄入超标的患者,除严格控制食盐用量,选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避免加工类高盐食品外,还详细指导患者识别食品包装上的钠含量标识,帮助其在日常生活中自主选择合适的食品。针对蛋白质缺乏患者,除增加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摄入外,还根据患者的消化能力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例如,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将鱼肉做成鱼泥,鸡蛋制作成鸡蛋羹,更易于消化吸收。同时,充分考虑患者口味偏好和咀嚼消化能力,将食谱细化到一日三餐及加餐。除了提供传统的食谱示例,还针对不同地域饮食习惯进行调整。如南方患者可增加粥类和汤品的选择,北方患者适当搭配面食。

(三)阶段性干预与动态调整

将定制好的个性化食谱应用于患者日常饮食,开展阶段性干预。组建由营养师、医护人员组成的干预小组,制定详细的随访计划。随访过程中,不仅了解食谱执行情况,解答患者饮食疑问,还通过拍摄患者日常饮食照片、记录饮食日记等方式,更直观地掌握患者的饮食情况。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身体指标复查,监测体重、血压、血脂、心功能等变化的同时,增加患者主观感受的询问,如疲劳感、食欲变化等。根据复查结果和患者反馈,动态调整食谱。若患者血压控制不佳,进一步减少钠摄入,同时分析是否存在其他影响血压的饮食因素,如隐性盐摄入(酱油、酱料等)。若出现便秘情况,除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还指导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和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和市场食材供应,提前规划食材替换方案,如夏季增加清热解暑的绿豆、冬瓜等食材,冬季选用温热滋补的羊肉、山药等,确保患者饮食的多样性和新鲜感,提高患者对食谱的依从性。

(四)量化效果评估与分析

设定客观的评估指标,对个性化营养食谱的应用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 2002)评估患者营养风险变化,在量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评分,并对评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通过生活质量量表(SF - 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确保数据真实性,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量表填写,耐心解释每个问题的含义。对比干预前后患者身体指标和评估量表得分,运用 SPSS 等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均值、标准差、t 值等,分析数据差异的显著性。此外,设计专门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及家属对食谱的满意度评价,包括食谱口味、实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开放性问题进行文本分析,提取关键信息。综合各项数据和评价,从多个维度全面总结个性化营养食谱在改善中老年心衰患者营养状况、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依据。

结语

中老年心衰患者个性化营养食谱设计与应用是改善患者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流程制定的食谱,对患者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方法,结合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扩大研究范围,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营养支持,助力健康管理水平提升,让更多中老年心衰患者受益。

[1] 陈宇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管理策略研究 [J]. 临床营养学杂志,2023 (3):45 - 50.

[2] 林晓薇。老年人膳食营养与慢性病关系探讨 [J]. 老年医学研究,2022 (4):67 - 72.

[3] 赵逸凡。个性化营养干预在临床中的应用实践 [J]. 现代健康管理,2024 (2):32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