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训练中防范学生运动损伤的策略
陈阳镇
漳浦县月示中学 福建漳州 363209
摘要:体育训练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体育训练中的损伤风险不可忽视。当前初中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应重点研究防范学生运动损伤的作用,以真正将体育教学训练应有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文章在分析初中体育教学训练中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体育教学训练中防范学生运动损伤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训练;防范;运动损伤
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希望通过大量体育训练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良好运动习惯,但是这一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运动损伤问题,并未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不仅影响预期体育教学训练目标的达成,还容易让学生畏惧、厌倦体育训练,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重点研究体育教学训练中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和应对措施,以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愉悦的体育训练环境,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训练的效果。
一、初中体育教学训练中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运动损伤是指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损伤。初中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通常以急性为主,急性损伤若错过治疗时机,或是治疗不合理,很容易从急性损伤转变为慢性损伤,将对学生日后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当前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指导监督不力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因此,教学指导监督不到位通常是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安全问题,未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安全和防护指导,如未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体育器材,未传授学生正确技术动作,这样就增加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部分体育教师未关注与监督学生的运动过程,对于学生的错误动作和姿势,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也就大大提高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几率[1]。
(二)学生缺乏安全意识
学生作为体育训练的主体,在接受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他们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活动时,为了追求的好成绩或胜利,就会一味去挑战自己身体极限,这就是他们不关注自身安全的体现,自然容易增加他们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活动时,忽略教师提出的要求,擅自增加训练的次数、强度,这导致他们的身体接受不了,增加了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2]。
(三)运动场地器材管理不当
体育教学训练离不开运动场地和器材。当前体育教学训练中,存在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使用管理维护不到位的问题,这是造成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例如,部分学校运动场地的地面不平整、过硬,这就让学生没有安全的运动场所,增加了学生受伤的几率;部分学校忽视对运动场地器材的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这样学生在运用已损坏器材进行运动时,很容易出现意外,增加受伤几率。
二、初中体育教学训练中防范学生运动损伤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设计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时,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更加合理,自然能够提升学生体育学习和训练效果。为了防范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教师应致力于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具体而言,教师应在加强对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运动规律来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始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整,确保在安全环境中接受有效体育训练。
以足球教学为例。在学生刚接触足球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传球、盘球和射门动作等的教学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足球技术要领。在整个教学训练中,教师应始终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发现学生姿势、动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是错误,及时给予指导,避免因错误动作导致的运动损伤。在“长跑”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增加学生长跑的距离,让学生更好适应运动强度。如此,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自然也就帮助学生掌握长跑的运动知识与技巧,提升学生长跑的效果。
(二)增强学生安全意识,传授运动保护知识
学生作为体育运动的主体,个人安全意识的提升更有利于运动损伤的防范。因此,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运动能力,各项体育运动的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以及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身体等方法,有效降低自身受伤几率。按照这些方法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降低甚至避免学生运动中损伤的发生。
以“跳远”教学训练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首先,在跳远教学训练前,教师应组织热身活动,让学生做好跳远准备。然后,在跳远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基本技术要领。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具体示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参与该项目训练的过程中,若技术动作不正确和不注意某些注意事项,容易增加受伤的几率。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讲解和示范信息进行跳远训练,使学生在取得良好跳远训练效果的同时,掌握更多运动保护知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加强运动场地器材管理,满足体育教学需求
为了解决运动场地器械管理不当造成的学生运动损伤问题,教师应加强运动场地器材管理,以更好达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目标。首先,学校应增加关于运动场地的资金投入,提升运动场地建设的质量。然后,学校和教师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体育器材,如部分器材损坏后,应及时更换,若部分体育器材连接件松动,应及时修复等。再次,应将学校与学生年龄、体能水平不符合的器材替换掉,避免学生在练习中发生意外。最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运用体育器材的指导,确保学生能通过正确使用体育器材进行体育锻炼,强化其体育锻炼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范学生运动损伤策略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可以提升教师科学体育教学训练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学生安全训练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日后体育课上,教师应多关注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防范,并不断根据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策略,全面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曹雪健 .初中篮球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9):63-66.
[2]王琳 .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防范分析[J].中文科技 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