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问题驱动的小学美术微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刘珂珂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第三中学 邮编:2393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情境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关注。本研究针对小学美术教学,深入探讨基于情境问题驱动的微课教学模式创新。阐述该模式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详细分析其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显著作用,并总结实践中的有效策略和成果。
关键词:情境问题驱动;小学美术;微课教学;创新探索
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前的小学美术微课教学内容往往缺乏吸引力,难以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学生参与度不高,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热情。情境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强调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以巧妙的问题激发思考,从而让小学美术微课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一、基于情境问题驱动的小学美术微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剖析
1.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发展阶段,对直观具象、充满趣味的事物接受度更高。基于情境问题驱动的小学美术微课,与这一特性高度适配。微课以生动的图像、活泼的动画和富有感染力的音效,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美术情境,搭配精心设计的问题,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全方位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深入理解与技能熟练掌握的需求。而情境问题驱动的美术微课打破了这些局限。在微课中,教师能够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构建极具针对性的情境并提出关键问题,将复杂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分解,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随时暂停、回放,反复观看重点内容,确保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技能的精准掌握。这种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教学效果,让美术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情境问题驱动的小学美术微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路径
1.创设生动情境
在小学美术微课教学中,生动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美术知识以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形式呈现,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魅力。实地场景的运用则能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使美术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的情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以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这一课程为例,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段充满童趣的动画视频,画面中是小朋友们背着书包,沿着开满鲜花的小路,哼着小曲儿走向学校的场景。视频里有色彩斑斓的房屋、随风飘动的旗帜,还有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将上学路上的美好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选择学校周边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路,让学生们在行走过程中仔细观察路边的建筑、植物以及过往的行人。
2.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工具。在情境问题驱动的小学美术微课中,精心设计的问题要紧密围绕创设的情境,具备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美术知识;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要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提升美术素养。
在四年级上册《花手帕》的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印染手帕的情境来设计问题。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启发性问题:“同学们,观察这些漂亮的花手帕,你们发现它们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初步观察手帕图案,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让你们自己设计印染手帕,你们打算用什么形状和颜色来创作独特的图案呢?”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创意。最后,设置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层次性问题:“当我们在印染过程中,发现颜色晕染效果不理想,怎样调整手法和材料,让图案更加清晰、美观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印染的技巧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过程中,深入理解花手帕印染的知识和技能,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3.引导自主探究
在小学美术微课教学里,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鼓励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拓宽思维,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美术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五年级上册《搭架子》的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微课展示一些用各种材料搭建的有趣架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探究任务:“用给定的材料,如吸管、小木棍、彩泥等,尝试搭建一个既稳固又有创意的架子。思考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组合它们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积极讨论,有的负责设计架子的形状,有的负责挑选合适的材料,有的负责动手搭建。遇到问题时,如架子搭建不稳固,小组成员会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尝试调整材料的连接方式或改变架子的结构。教师在旁边观察,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比如提示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稳固结构。
4.多元化评价
在小学美术微课教学中,多元化评价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作品,可评价其美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关注参与度,能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分析思维过程,能看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六年级上册《唱大戏》的微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戏曲人物绘画创作。评价时,对于学生作品,从绘画技巧、色彩搭配、人物造型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小明同学这幅戏曲人物画,线条流畅,把人物的服饰纹理描绘得很细致,色彩运用也很鲜艳,很好地展现了戏曲人物的特点”。对于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交流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像“小镇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了很多关于戏曲人物的独特见解,在创作时也非常投入,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参与度很高”。分析思维过程,看学生在创作中如何构思画面、如何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例如“小李同学在创作前,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对戏曲人物的理解,以及打算通过哪些元素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维过程很清晰”。评价结束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给出具体建议,如“如果在色彩过渡上再自然一些,作品会更出色”。通过这样的多元化评价,学生能清楚认识自己的水平,获得前进动力。
结束语:在教育革新的浪潮中,基于情境问题驱动的小学美术微课教学模式,正成为激发学生艺术潜能的关键力量。它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以生动情境为引,以精妙问题为导,激发学生探索美术世界的热情。持续实践与完善这一模式,不仅能让美术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更能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美的种子,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表达自我,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筑牢根基,助力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绽放独特光彩。
参考文献:
[1]石帅.浅谈微课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70-71.
[2]陈映荷.小学美术教学微课设计应用的原则与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82.
[3]张文双.探究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2019,(3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