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课堂:新课标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创新教学探索
徐吟霜 马佳敏
杭州市余杭区闲林小学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杭行路小学 (执笔)
摘要:法治教育承载着育人的独特价值和伟大使命。但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常常陷入晦涩难懂、频繁说教的尴尬处境。笔者在长期教研实践中开展了“3S课堂”的教学探索,意在通过“实物、实情、实地”三实一体的新课堂模式,让法治课堂成为涵养学生法治智慧,养成法治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的法治观念在“情—理—法”的互动交融中实现多元发展。
关键词:3S课堂,法治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问题提出——“3S课堂”的探索背景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课程资源支持。增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意识,重视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平台等数字化资源建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所传递的法治素养并非单纯说教养成,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际、实效的课堂中走近法治,了解认识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继而走进法治,促进其法治观念的形成,达到培育法治素养的目的。在小学发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涉及法治教育的课在教学中最难把握,笔者认为当前法治课堂存在以下现象:
(一)认知缺失,应用缺乏。对法治教学相关的内容的认识不完整,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探究,对教材解读停留较浅,认知与应用相分离,难以实现法治知识对生活实际的应用。
(二)理解不足,思辨不清。晦涩枯燥的法治概念离学生生活略远,且实际情况比教材课本展现的更为复杂多变,学生在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无法清晰准确做出判断,课堂探究难以发挥育人实效。
(三)资源松散,体悟浅薄。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仅局限于“一方天地”,缺乏对线上线下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导致学生产生“信息茧房”,对法治本质不理解、体悟不透彻等。
二、理性思考——“3S课堂”的实践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借用身边的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感知地为学生打造“实物、实情、实地”三实一体的新课堂模式,
(一)感触“实物”引发回顾,唤醒法治生活经验
法治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让晦涩虚置的法治概念,落答于生活中的“实物”是对法治生活最好的诠释。
1.三启引导,质疑分析
对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启发式质疑,层层递进,步步分析,从细微处见真知、寻灼见。
【案例1】六年级上册《认识居民身份证》
六年级部分学生已办理身份证,也有过使用身份证办事的经历。但学生对个人身份信息隐私对保护意识不强。本教学便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身份证,让学生链接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发其主动质疑和分析思考。
“3S课堂”的学习着力基于生活中的常用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问题的思考辨析意识,立足课本研读的问题促进学生通过自问、自寻、自答的学习方式获得进一步认知。
2.浸境体验,深化辨析
同一件“实物”应用于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具有不同的效用,这其中包含着深层次的法治存在价值的探索,从不同的场景效用去延伸更广阔的法治思维。
【案例2】六年级上册《认识居民身份证》
本课重点目标是“了解身份证的用途,认识身份证是重要身份凭证,并学会保护个人信息”。根据对学情的调查(见右图),学生对身份证的用途和重要性只局限在“身边的生活”,处于比较粗浅的层面。因此笔者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辨析,阐述将身份证运用到更多的生活场景之中的所见所闻,例如参加乐器考级作为身份确认、亚运会期间观看比赛入场、本地人旅游免门票验证、买房买车时等各种场合。
“3S课堂”是基于学生生活认知的深度拓展,学生沉浸式“走入”不同的实景实况中,让学生与真实生活产生直接联系和互动对话,促进其法治高阶思维的纵向发展。
3.循情教材,反思延析
基于教材又要延伸教材,是“3S课堂”重要的效用之一,深度体验与反思创新的实践场域,助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重构美好道德生活体验。
【案例3】六年级上册《认识居民身份证》
教材活动园中列举了各种泄露个人身份信息的行为,如随意丢弃带有姓名和电话的快递盒、未销毁就丢弃带有身份信息的火车票和机票、在街头因小礼物而乱扫二维码等行为。同时教师引入因此类行为而产生严重后果的社会新闻,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生活现象,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课后学生以“保护个人信息”“防诈骗”为主题进行假日小队探究合作,以此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二度整合。
“3S课堂”所带来的是一种批判性思考凝练,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民主意识。
(二)解析“实情”激活探究,提升法治应辨能力
生活场景中的实际情况远比教材课本所展现的更为复杂多面,因此将“实情”有条理、有层次地进行探究,理例结合,从而理解法治生活真谛。
1.由浅入深,梯度探索。
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和阅历是有别的,且对问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力也各不相同。力求将法律知识和情境主题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的生活认知和理解。
【案例4】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家机构》
立足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关心政府部门的工作,尤其近一半学生想给教育部门提意见。因此笔者选择近期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钉钉打卡作业频繁”的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认识到政府工作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政府部门的工作,这对法治观念和政治认同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2.由我及他,关系共建。
3S课堂着眼于学生的“亲身经历”,打破“思维舒适区”,笔者通过辩论与二次辩论,引导学生在换位思考中切身体验,真正感悟和理解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案例5】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遵守秩序,这一话题很难实现知行合一,当产生道德冲突时,如何建立关系形成合理的道德判断力,是我们要思考的。
首次辩论: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占用应急车道吗?
正方:我方认为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行驶是可以的,何况肯定是有急事才用应急车道的…… 反方:我方认为不可以。因为随意占用应急车道是违法的,它是生命通道。如何鉴定是否有急事呢……
二次辩论:车内有伤员要送医院可以占用应急车道吗?
正方:我方认为这是突发情况可以占用。生命至上,运送伤员这是急事! 反方:那也应该由特殊车辆来走应急车道,或由警车开道,否则对本车和其他车辆都会造成意外事故。
辨析小结:人人应遵守公共秩序,应急车道随意占用既妨碍他人,又触犯法律。遇到突发情况建议先报警,根据当时情况进行合理判断并实行。
通过开放式的辩论展开思维碰撞,在与同伴对话中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认知,从情感上真正认同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从而促成深刻的法治认同感。
3.反客为主,主体转换。
真正的以德育人是要建立学生在多元视角下领悟道德和生活智慧,在移情换位中理解“法治”的内涵和原则。
【案例6】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
课本第36页活动园中装修扰民问题,引发学生对于权利行使“度”的思考,因此在3S课堂中引导学生代入不同角色思考,深刻理解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
通过“3S课堂”学生从“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理解与体验,当学生从“在场者”角度去思考时,会对原本结论二次生成。
(三)探访“实地”深化体悟,叠加法治情感体验。
借助本地物馆资源、人文景观和直播平台,将课堂空间延伸到社会公共资源,将法治体悟重新回归于生活本身,注入“实地”法治文化精粹。
1.多维研学,物馆活用
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场馆拥有丰富的宪法知识资源,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身边的博物馆、纪念馆、主题公园等为学生“3S课堂”的创设提供保障。【案例7】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宪法日》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发挥导学、诊学、助学的作用,力求学生知学、愿学、会学。学生在丰富的场馆资源中持续开展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2.人文徒步,价值进阶
“人文行走”即通过把存在内在联系的“法治学习点”进行串联和租借,形成徒步路线图,引导学生在行进过程中体验、寻找、发现、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人文景观,感悟法律发展脉络,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案例8】杭州依托人文地理优势,打造多个法治主题纪念馆和公园,因此乘坐从武林码头开往拱宸桥的运河普法号游船,可以依次打卡多个普法点。本次行走路线是:运河法治文化茶馆——知法学苑——宪法文化公园——宪法主题公园——法韵公园——蔡马法治文化公园——仁和仓运河法治小巷——长庆空中慕课——如梦上塘法治驿站。
“法治集章行动”激发学生的获得感和自豪感,在带给学生美好视觉效果的同时,也给予学生沉浸式思考的空间。
3.异地直播,贯通资源
依托互联网兴起的直播已是当下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方式,由多位教师共同授课,将内外景相结合进行“多师”教学。它通过连接课堂教学与真实现场,实现课堂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外景教师与课堂的实时互动。
【案例9】六年级上册《我们是场外“代表”》
在教学本课时,笔者通过下载法院专属客户端注册后申请在线旁听,由法官审核后就可观看申请案件的审理旁听。本次申请直播旁听的是《侵害英雄烈士名誉权诉讼案》,本案中被告人在其经营的网络店铺中出售两款贴画分别印有英雄烈士的形象及亵渎性文字。学生全程旁听了审案过程,不仅明白了互联网法院审案程序,更明确了国家法律为网络空间注入尊崇英雄的法治能量,对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示范引导作用。课后学生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对出现的违法不文明现象献计献策。
打破课堂时空界限,探索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交互教学,鼓励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互联网学习资源。
三、展望和总结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的“3S课堂”模式的运用,促使教师能够更新迭代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从学生的实际立场出发进行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提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双重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挖掘思维潜能,更好地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促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高德胜.如何理性地加强法律教育?[R].生活德育微学园,2017(10):22.
[2]郭雯霞.指向“思维”养成的法治教育教学审思[J].中小学德育,2021,7
[3]李晓东.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3
[4]王静娟.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路径研究[J].中小学德育,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