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特性的小学数学首课教学策略研究
张伟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镇王卞小学 271406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特性的首课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通过对小学数学学科特性的分析,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本文提出了两种主要的教学策略:情境导入策略与问题驱动策略。每种策略下又细分了三个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案例与理论分析,本文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小学数学首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特性;首课教学策略;情境导入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课作为每节课的起始环节,其教学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效果。因此,探讨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特性的首课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
一、基于学科特性的情境导入策略
(一)生活实例情境导入
生活实例情境导入是指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分数加减法时,可以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了8个苹果,分给哥哥3/4,分给妹妹1/2,问哥哥和妹妹分别得到了多少个苹果,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这样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有效引出分数加减法的知识点。
(二)游戏情境导入
游戏情境导入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并感受数学的魅力。在讲解几何图形时,教师可巧妙设计一款“图形拼图”游戏,要求学生利用多种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通过拼接组合,创造出指定的图案。这一游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图形识别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几何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游戏情境导入策略以其独特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教学方法。
(三)故事情境导入
故事情境导入作为一种富有创意与吸引力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叙述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故事情节,为学生构建一个直观且易于理解的学习情境。在数学首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故事情境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讲述一个贴近生活的农民分地故事:一位拥有10亩土地的农民,计划将其平均分配给两个儿子。然而,其中一个儿子提出了额外分得土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农民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分配方式,即将5亩土地按照3:2的比例分给两个儿子。这一故事情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蕴含了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原理。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配过程中的数学规律,进而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二、基于学科特性的问题驱动策略
(一)悬念式问题导入
悬念式问题导入作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数学首课教学中,这一策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悬念性问题,该问题往往涉及一个未知的数学概念或规律,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感与探索价值。以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如下悬念性问题:“在数学王国中,存在着一个神奇的数字,这个数字独具特色,它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而不被其他任何数整除,请问这个独特的数字是什么?”这一问题犹如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迅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纷纷展开思考,试图揭开这个神秘数字的面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了质数的概念,还通过自主探索与讨论,深化了对质数与合数区别的理解,培养了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悬念式问题导入策略,以其独特的悬念设置与高效的引导效果,成为小学数学首课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其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矛盾式问题导入
矛盾式问题导入策略,作为一种创新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构建一种表面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其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首课教学中,这一策略尤为奏效。具体而言,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包含内在逻辑冲突的问题,该问题在表面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实则暗含了深刻的数学原理与概念。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一个蛋糕被均匀切割为四等份,小明食用了其中的三份,那么他摄取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进一步地,如果提出一个假设性的情境,即小明食用了五份(尽管实际上只有四份),这又如何用分数来表达呢?”此问题表面上看似荒谬,因为它违反了常识性的数量限制,但正是这种矛盾性,促使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分数的定义与运算规则,从而引发对分数意义的深刻反思与探讨。学生在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学会了在复杂情境中辨识数学本质,进而提升了数学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因此,矛盾式问题导入策略,以其独特的矛盾性设置与深刻的数学内涵,成为小学数学首课教学中一种高效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策略。
(三)开放式问题导入
开放式问题导入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创造潜能。在数学首课教学中,这一策略尤为适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构思一个问题,该问题不设定唯一或固定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结合个人理解与想象,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解答。以图形的变换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你能否利用七巧板拼构出一个正方形?”这一开放性问题。该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内涵与变换规律。学生在尝试拼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识别七巧板中各个图形的形状与特点,还需灵活运用平移、旋转、翻转等图形变换技巧,以达成最终的正方形拼图目标。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更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图形的变换规律,从而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与掌握。因此,开放式问题导入策略,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实效性,成为小学数学首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与实践。
结束语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并紧密融合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情境导入与问题驱动两大教学策略,且每种策略下均细化为三个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案例与理论分析的双重验证,这些策略被证实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未来,教师需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质灵活应用这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经验,以优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在首课教学中均能取得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苏岩霞.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3):22-25.
[2]任纪茂.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析[J].数学之友,2024,(14):66-67.
[3]黄贤明.初中数学首课的研究现状、基本样态及启示[J].中学教研(数学),2023,(0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