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融合研究

作者

张丽

枣阳市王城镇小学

一、引言

“图形与几何” 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核心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然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依赖静态教具(如纸质图形、模型)讲解几何知识,难以直观呈现图形的运动、变换过程,导致学生对 “平移、旋转、对称” 等抽象概念理解不透彻,空间观念建立缓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交互式软件、虚拟现实等工具为“图形与几何” 教学提供了新路径。例如,几何画板可动态演示三角形内角和推导过程,VR 技术能让学生 “走进” 立体图形内部观察结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融合价值、实践策略、现存问题及优化方向四方面,系统分析信息技术与 “图形与几何” 教学的融合路径,旨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信息技术与 “图形与几何” 教学融合的价值

(一)化解抽象难题,实现知识可视化

“图形与几何” 知识具有抽象性,如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 等内容,仅靠教师语言描述难以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动态的视觉画面,帮助学生建立 “具体形象 — 抽象概念” 的认知桥梁。例如,在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 时,教师可通过 Flash 动画分步演示圆柱侧面展开为长方形的过程,清晰呈现 “长方形的长 Σ=Σ 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 Σ=Σ 圆柱的高” 这一关键关系,让学生直观理解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逻辑,避免死记硬背。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交互性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传统 “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学模式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信息技术可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动画、游戏、互动课件)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例如,在“图形的运动(旋转)” 教学中,教师可设计 “拯救小动物” 的互动游戏:屏幕上呈现被打乱的图形碎片,学生需通过操作鼠标控制图形旋转,将碎片拼成完整的动物图案。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直观感受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还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学习积极性,实现 “玩中学、学中悟”。

(三)突破空间限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 “图形与几何” 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教学中,学生仅能通过观察静态模型感知立体图形,难以理解图形的内部结构与多角度视图。信息技术可借助 VR、3D 建模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突破空间限制,全方位探索几何图形。例如,在 “观察物体(三)”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 VR 设备让学生 “置身” 于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中,通过转动头部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自主发现 “从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的规律。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视图的对应关系,有效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 “图形与几何” 教学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是 “图形与几何” 基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 “动态演示 + 分层讲解” 功能,拆解概念形成过程。以 “轴对称图形” 教学为例:情境导入,播放《美丽的对称世界》动画,展示对称图案,引导学生观察 “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特征,初步感知表象;概念建构,动态演示 “对折 — 重合” 过程,对比强化 “完全重合” 属性,明确定义;概念应用,课件呈现多种图形,学生判断并绘制对称轴,课件反馈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

(二)借助几何画板,深化公式推导教学

“图形与几何” 公式推导需学生理解 “转化” 思想。几何画板能让学生自主参与推导过程。以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为例:提出问题,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思考三角形面积;自主探究,学生用几何画板操作,将两个相同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发现规律,观察数据变化推出公式;验证结论,更换三角形重复操作验证公式普遍性。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运用 VR 技术,创新立体图形教学

立体图形教学需学生建立 “立体 — 平面 — 立体” 转化能力。VR技术可构建三维场景。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为例:虚拟观察,学生戴 VR 设备观察长方体模型,获取相关信息;虚拟拆解,学生操作拆解模型,理解构成规律;虚拟搭建,学生用虚拟积木搭建,系统检测并给出建议,深化理解并提升动手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 “图形与几何” 教学融合的现存问题与优化建

(一)现存问题

技术应用流于形式,部分教师依赖课件,忽视学生思考与互动;教学目标与技术脱节,少数教师盲目引入复杂技术,学生关注操作而忽视知识;教师技术素养不足,部分教师操作工具不熟练,限制技术与教学融合。

(二)优化建议

聚焦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技术,根据教学目标、知识难度和学生认知选工具;强化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设计 “技术 + 互动” 活动;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技术素养,学校组织培训,建立互助小组。

五、结论

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VR 技术等工具,可实现知识可视化、课堂交互化、学习沉浸式,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数学核心素养。然而,技术融合并非简单的 “工具叠加”,需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选择技术、设计互动活动,同时提升自身技术素养,避免流于形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 “图形与几何” 教学的融合将走向更精准、个性化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数学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谢金珍 .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 " 图形与几何 " 为例 ." { 信息技术时代 } 7(2024).

[2] 张开俊 . "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 " 图形与几何 " 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 { 数学学习与研究 } 8(2024):107-109.

[3] 温季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整合教学研究."{ 进展 : 教学与科研 } 8(2021):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