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生为本 让课堂充满趣味

作者

曾宏艳

郧西县实验小学 442600

一、引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缺乏天然的敏感度,却对生动、具体、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因此,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融入趣味性元素,既是顺应学生认知特点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部分课堂仍存在“重知识、轻兴趣”“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基于此,探索切实可行的趣味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核心原则

(一)贴合学生认知水平

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趣味教学需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如用“小棒”“花片”等学具辅助理解加减法,用“钟表模型”帮助认识时间,让抽象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趣味教学并非单纯的“玩游戏”,而是通过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例如在“分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整理书包里的文具,在实践中理解“分类标准”,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让学习更具意义。

(三)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

趣味是手段,学习是目的。教学活动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避免为了“有趣”而脱离知识核心。如“图形认识”课中,“搭积木”游戏需指向“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特征”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趣味性的实践策略

(一)融入生活场景,让数学“接地气”

低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熟悉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探究欲。

在“认识 1-10 的数”教学中,可设计“生活中的数”观察活动:让学生课前观察家里的门牌号、电话号码、水果数量,课堂上分享“我找到的数”。有学生说“我家住在3 楼,门牌号是302”,有学生说“妈妈买了 5 个苹果”,在分享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数字,更理解了“数能表示数量和顺序”。

在“20 以内加减法”教学中,创设“超市购物”情境:用卡片制作“商品”(如铅笔 2 元、橡皮 1 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用“虚拟货币”完成交易。如“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需要多少钱”“付5 元买一块橡皮,应找多少元”,学生在模拟购物中自然掌握加减法运算,同时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二)创设趣味情境,让数学“讲故事”

故事、儿歌、童话等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能让枯燥的算式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9 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可改编绘本故事《阳阳数鸡蛋》:阳阳帮妈妈数鸡蛋,第一个篮子里有 9 个鸡蛋,第二个篮子里有 4 个,妈妈问“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解决问题——从4 个鸡蛋中拿1 个放到9 个里,凑成10 个,再加上剩下的3 个,得出13 个。故事的推进与知识的学习同步,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算理。

针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编创儿歌辅助记忆。如学习“钟表的认识”时,编儿歌:“小小钟面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时针短,分针长,分针指向12 时,时针指几就几时;分针指向6 字时,时针过几就半时。”学生在拍手唱儿歌的过程中,轻松记住了钟表的认读方法。

(三)巧用互动工具,让数学“动起来”

多媒体设备和学具的合理运用,能为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互动竞争中主动参与学习,提升课堂趣味性。

借助学具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用小棒搭建图形框架,观察“正方体有6 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能滚动”等特征。学生在摸、看、搭的过程中,通过多感官体验深化对图形的理解,比单纯看课本更有效。

此外,还可设计“数学儿歌表演”“口算拍手接力”等互动环节。如“20 以内退位减法”练习中,师生拍手对答:“12 减5 等于几?”“12减5 等于7 !”节奏明快的互动既提高了口算速度,又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趣味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形式化的“趣味”

趣味教学需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了追求热闹而设计与知识无关的活动。例如“认识时间”课中,若过度沉迷于“钟表模型涂色”游戏,而忽略对“时分关系”的讲解,就会偏离教学核心。

(二)关注个体差异

低年级学生接受能力不同,趣味活动需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如“分糖果”游戏中,可设计“分 2 颗糖”“分 5 颗糖”“分 10 颗糖”等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三)及时反馈与鼓励

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需要被肯定。教师应及时用“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方法很巧妙”等语言鼓励学生,让他们在正向反馈中增强学习信心。

五、结论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本质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传递知识。通过生活化场景、趣味化情境、互动化工具的融合,能让数学课堂从“枯燥抽象”变为“生动具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快乐与成就感时,数学便不再是负担,而是充满魅力的探索之旅。未来,还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策略,让趣味与实效并重,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芳 . 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教学策略探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3(05):45-46.

[3] 张丽 .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中的应用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2(1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