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刘攀

四川省温江中学 611130

摘要 在“双新”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核心素养导向与育人方式转型的双重挑战。本文结合温江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理念重构、课堂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优化、评价体系变革四个维度展开探讨,提出情境化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实践、读写共生体系构建等策略,并以温江中学的实践案例为支撑,探索可推广的语文教学改革路径。

一、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挑战与理念重构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困境

知识本位固化

以高考为唯一导向的“考点式”教学长期占据主流,如文言文课堂多停留于逐句翻译和语法解析,导致学生对《赤壁赋》的哲学意蕴、《项脊轩志》的情感价值感知不足。温江区高三复习调研显示,72%的学生认为文言学习“枯燥且脱离现实”。

能力培养失衡

新课标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难以落地。以论述类文本教学为例,多数教师仍采用“答案模板+真题训练”模式,学生虽能快速解题,但缺乏对“乡村振兴”“科技伦理”等现实议题的深度思辨能力。

学习主体性缺失

2023年温江区高中语文课堂观察数据显示,教师讲授平均占比达68%,而学生探究活动不足15%。这种单向输出模式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如诗歌鉴赏常陷于“意象—情感”的套路化解读。

(二)双新理念的核心突破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以统编版《乡土中国》教学为例,温江中学开发“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变迁”项目,引导学生结合《秦腔》《平凡的世界》等拓展文本,开展社区文化调研,实现学术类读物的实践化转化。

“学习任务群”的立体建构

依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等任务群,将短视频创作、文化访谈等纳入课程。如《红楼梦》教学中,学生通过拍摄“大观园建筑文化”微纪录片,深化对传统园林美学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的体系化创新路径

(一)课堂模式的四维重构

情境化任务驱动

文言文教学采用“古今对话”情境: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设置“外交危机处理模拟会”,学生需运用课文策略解决“班级辩论赛对手突然退赛”的现实问题。

作文教学创设“编辑部投稿”情境:温江中学廖琴老师设计“时评专栏写作”项目,学生需针对“AI写作”“非遗活化”等热点撰写稿件,并参与互评修改。

跨学科融合实践

历史维度:将《过秦论》与历史学科“秦朝治理”单元联动,开展“郡县制与当代行政区划”比较研究。

科学维度:在《说“木叶”》教学中融入植物学图谱分析,引导学生制作“古典诗词中的植物意象数据库”。

(二)读写共生的生态构建

专题化读写体系

温江中学开发“三阶读写模型”:

基础层:依托教材的“1+X”群文阅读(如《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对比研读)

发展层:整本书阅读的“思辨日志”(如《活着》的苦难叙事评析)

创新层:现实议题的“非虚构写作”(如“三星堆考古与文化自信”调研报告)

数字化读写工具

利用“石墨文档”开展协同创作,通过“讯飞语记”实现口语表达转写训练。在“诗歌意象分析”作业中,学生使用“花瓣网”制作视觉化思维导图,提升多维表达能力。

三、区域实践的创新样本与成效

(一)温江区的典型经验

高三复习的精准化改革

易巧老师的文言文“随文积累法”:将120个实词分解到每篇课文,通过“文言微博创作”“古风朋友圈设计”等活动强化记忆。

马振伟的论述类文本“三维分析法”:从论点结构、论证逻辑、论据价值三个层面建立分析框架,2024届学生该类题型得分率提升19%。

教研共同体的协同创新

区域推行“双师课堂”模式,如温江中学与二十一世纪学校联合开展“杜甫诗歌中的地理书写”专题教学,通过云端教研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量化评估与质性反馈

学业表现提升

2024年温江区高考数据显示,语文均分较改革前提高8.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增长14.2%,作文一类卷占比从12%升至21%。

核心素养发展

通过“语文素养成长档案袋”评估发现,8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73%的学生具备跨文本信息整合能力,较传统教学阶段有显著改善。

四、深化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需建立“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机制,如温江区教科院组织的“论文写作工作坊”,帮助教师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黄婷老师“以读促写”模式的全区推广即得益于此。1

技术赋能的边界探索

警惕“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强调AI辅助工具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如在ChatGPT介入写作教学时,需设计“人机对话评改”“AI生成文本的伦理讨论”等特色课程。

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

建议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组合模式,如将“文化沙龙主持”“戏剧改编演出”等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素养发展。

结语

双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新,本质是回归“立人”的教育本真。温江区的实践表明,只有将课程改革扎根于真实学情、关联于时代脉搏,才能培养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滋养之源。

参考文献

1 温江区高中语文教育论坛纪实. 搜狐教育, 2023.

2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豆丁网, 2024.

3 双新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豆丁网,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