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精神赋能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研究
欧阳依娜
武昌首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首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也是教育引导中华儿女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以首义精神赋能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突破,既是对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下对历史精神财富的全新探讨。
1 首义精神的科学内涵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2]。1911 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抱着胸怀大志的决心,“为民族兴,为中华存”,勇敢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不畏强权,不惧牺牲,凝聚各方力量,打响了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第一枪,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也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盛的序幕。在此过程中孕育的崇高精神就是“首义精神”,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1.1“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
“敢为人先”构成了首义精神的核心要义,这一精神在辛亥革命先驱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革命党人在事关民族兴亡的危机时刻,勇于突破封建束缚,奋力探寻救国救民的新路径,展现出了无畏的探索勇气和开拓精神。
起义前夕,起义指挥部参谋长孙武在赶制炸药时不慎引发爆炸,导致起义计划泄露,革命党人面临被清政府残酷镇压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革命党人并未放弃,他们迅速改变决策,提前发动起义,成功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在起义过程中,他们敢于打破传统的军事作战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整个起义过程中,他们在缺乏外部援助和内部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毅然决然地创造了武昌首义模式。这种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为起义的胜利提供了关键的保障。
首义先驱们的开创精神不仅体现在起义过程中,还体现在起义胜利后。1911 年 10 月 11 日,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凭着其坚定信仰与首创精神,迅速组建了湖北军政府,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这既是对中国封建帝制的革除,也是对资产阶级政策的创新。1911 年 11月 9 日,革命党人以湖北军政府的名义,正式颁布了由首义同志集议,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草案》(简称《鄂州草案》)[3]。《鄂州草案》中包括废除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推行民主选举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政策和法令。这些政策和法令的实施,为以后约法的制定树立了样板,提供了蓝本,对中国后续的革命实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在武昌起义时期,革命党人怀着“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生死于度外”[4] 的决心与魄力,投身到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体现出革命党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国赴死,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曾经历了黄花岗起义的失败。而黄花岗起义的失败也引起了满清政府的警觉,对革命党人更加严密地进行监视与防范,并且疯狂搜捕革命党。1911 年8 月1 日,宣传救国救民思想的报馆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入狱;10 月 9 日,孙武等人在汉口租界配置炸药不慎受伤,机关遭到敌人破坏,革命党人被大批抓捕。即使在这样严峻的情势下,革命党人丝毫没有胆怯和退缩,仍然以亡秦必楚的决心,为武昌起义准备着。
起义爆发后,汉口争夺战从1911年10月18日战到1911年11月2日,伤亡六七千人;汉阳争夺战从1911 年11 月3 日战到1911 年11 月27 日,伤亡 3300 余人,革命军伤亡惨重。但是,革命军从武昌起义至汉阳失陷,英勇抵抗清军48 天,牺牲人数逾万,革命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3“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是首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武昌首义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与鲁迅先生形容的“一盘散沙”相对的,更是新时代国家强盛所必需的。革命党人正是运用这种精神,实现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做到无往而
不胜。
在武昌起义前夕,革命力量分散,各个革命团体和组织各自为战。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日益紧迫,湖北革命党人逐渐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为着推翻清朝而联合各个革命派别与会党”[5],革命党人能够充分团结各种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革命志士形成一个强大的集体,共同对抗腐朽残暴的清政府。第一,革命团体的联合。共进会和文学社都是拥护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团体,但前期在谁是领导者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两大团体的领导人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达成通力合作、和衷共济的共识,为起义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运用新军。湖北革命党人还利用新军对清政府不满的契机,分化团结新军,使部分新军由清政府控制的反动武装转化为革命党人掌握的反清革命武装,这也是在革命党人历次起义中的创举。第三,团结群众。湖北革命党人还注重把武装起义与当时武汉和全国各地进行的抗粮、抗捐、抗税和保路运动的群众斗争联合起来,并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形成反清革命的潮流。
在起义过程中,新军、会党、知识分子、群众等各方力量在革命党的鼓动下达成紧密合作。新军作为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拥有一定的军事训练和装备,他们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斗作用。会党则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积极参与起义的筹备和组织工作,为起义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持。知识分子通过宣传革命思想、传播先进理念,为起义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舆论支持。更多的是群众则通过送饭、运输、捐款等方式配合作战,为起义提供了最强的后备与支援,从而形成了一幅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壮景。
2 首义精神赋能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价值
在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中,首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呼唤。新时代继承和弘扬首义精神,就要把首义精神与时代国情民情结合起来,与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新特点结合起来。
2.1 以“首创”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创新能力
首义精神中的“敢为人先”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6]《202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代的育人重中之重。
在思政课教学中,贯彻、贯穿首义精神中的“敢为人先”精神,广泛引入“首创”精神的案例,对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我所上的思政课上,以武昌起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例,通过讲述革命志士们如何突破传统封建统治的思维束缚,勇敢地策划并成功实施武装起义的壮举,引起了学子们的广泛共鸣,明显感觉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创新思维活力和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其二,通过分析起义中革命党人如何巧妙利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以及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适应环境、把握要素的能力,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理念的构建和施展。
2.2 用首义“担当”精神激励青年社会责任
首义精神中的“舍我其谁”精神有助于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担当”二字,他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能够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敢于担当、英勇斗争”[7]。有担当,才有英勇奋斗,才能英勇奋斗。新时代,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获得都离不开“担当”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夙夜在公、殚精竭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让现实中国阔步走入了新时代。而时代的未来将主要由青年创造,毛泽东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8] 中国的发展需青年努力,所以思政课教学中更应该激励青年人勇敢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立功。
我在思政课教学中,讲述首义先驱者的担当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收到了很好效果。例如,通过讲述黄兴等革命领袖在起义中身先士卒、奋勇作战的英勇事迹,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先烈们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的故事,有效地启发了学生们深刻地思考,引起大家对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共鸣与思考,将小我融入大我。青年医护人员的勇赴一线,青年消防员的逆行而上,青年干部的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群众等鲜活事例始终温暖国民人心。事实证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事迹与首义精神中的担当内涵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2.3 以首义“协同”精神激励青年团队协作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9],“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结重要性的论述,既揭示了我党过去成功的密码,也表明了奋进未来的要求。团结奋斗既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之源,也是新时代思政育人目标的关键与思政课教学的工作要求,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首义精神中所蕴含的“团结协作”这一核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充分利用首义历史英雄主义的丰富资源,将首义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起到激励青年团队协作的润滑剂效果。我在思政课上,通过详细讲解共进会和文学社在辛亥革命筹备期间如何消弭彼此之间的意见不合,最终实现携手合作的珍贵历史片段,以及在起义爆发之后,新军、革命党人与广大民众如何团结一致、并肩作战的动人历史故事,向学生们生动地展示团队合作在达成共同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很好效果。我还充分利用鲜活现实案例,聚焦国内发展,说明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离不开“协同”的力量;放眼全球视野,阐述开放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兄弟阋墙只会两败俱伤。再如,结合现今大工程、大系统的研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引擎。将历史的深度与现实的广度相结合,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从而高效地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积极为实现团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3 首义精神赋能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以首义精神赋能思政课教学,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目标所在,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思考和重要实践。
3.1 课程体系创新
第一,将“首义精神”作为专门模块融入思政课程体系。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这篇讲话中说,“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得清楚。”[11] 我在思政课教学中,将首义精神充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教学中。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章节,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时,介绍主要革命党人对时代背景的判断;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时,重点讲解革命党人不顾生死、英勇拼搏的感人事迹与精密筹划、团结合作的丰功伟绩,使同学们深受感染、备受教育。而且,我还在本章教学中增加“首义精神”专题,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研讨或翻转课堂的方式,进一步深入把握首义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内涵,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二,构建三维课堂。我在思政课教学中,将课堂教学、虚拟仿真课堂、实践活动三者相融合,打造线上、线下、实践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通过“理论 - 情感 - 实践”的闭环设计,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立体化学习体验,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在教学设计上,通过课堂教学搭建历史与理论认知的基石;依托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对首义精神的情感认同;通过实地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首义精神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课前,通过线上平台推送VR 场景库、线上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结合结构化课件与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课后,组织社区宣讲、红色剧本创作等实践活动,生成实践成果反向赋能课堂。此外,还要同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一方面,思政教师负责知识框架搭建,信息技术团队开发虚拟场景,辅导员教师设计实践任务,构建起跨学科协同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建设 VR 思政实验室,还需联动博物馆、地方文旅部门等合作共建信息化课堂,丰富教学场地和资源,构建起校内外协同机制。
第三,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红色文化教材。武昌首义学院根据校本特色与地域文化优势,组织编写的《首义文化概论》等特色教材。教材编写既重视红色文化的挖掘,也结合学校特点设置实践项目,结合学情丰富教学案例,实操中既提高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首义精神的理解,又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2 教学方法革新
第一,广泛引入情境沉浸式教学模式。我在思政课教学中,设置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沉浸式地体会首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真正做到了将首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证了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实践施展空间。
第二,大量运用问题链驱动教学方法。我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问题链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首义精神的丰富内涵。首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精心设计一些与辛亥革命或首义精神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探究、积极解决问题。其次,设置问题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可以从“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等”再到“首义精神的内涵”等,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认识和理解首义精神。最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欲和好奇心。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首义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将理论转化为奉献社会的实践。
第三,深度实践数字技术赋能工具。我在思政课教学中,借用deepseek、kimi 等 AI 工具,将与首义精神相关的历史场馆、古迹、文化广场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打造更鲜活生动的虚拟仿真场景与虚拟仿真课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们跳出传统教学的束缚,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辛亥革命场景中,用第一视角更加深切地感受革命党人的坚毅与艰辛。同时,还可以利用 AI 工具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以革命党人的身份,参与历史决策,体验革命历程,进一步深化对首义精神的理解。
3.3 实践育人体系突破
第一,打造“首义精神”社会实践品牌。设计一系列以首义精神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实践育人目标。我在思政课教学中,我安排深度参观历史纪念馆,让学生们走进场馆,细究细节,既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先烈的英勇,也深悟历史的必然与革命的艰辛;探访辛亥革命后裔,倾听他们先辈的故事与自身的经历,感受首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开展首义精神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宣讲,使首义精神由感性到理性,并深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总而言之,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首义精神转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红色文创产品开发。迎合当代青年人喜好,让首义精神从场馆与书中“走出来”,使其释放更强大的文化感召价值。在思政课教学中,安排深入调研并推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这些珍贵革命文化从幕后走向台前,收获的既是再理解,也是再创设,这是认识过程的再继续。还要着重强调将首义精神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开放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文创产品,展现了革命精神与现代审美的和谐共生。例如,发布首义精神相关的主题纪念品、宣传册等红色文创产品,激活首义精神深层价值,从而使得首义精神的传播路径更为广泛和通畅。
第三,建立合作育人基地。建议学校尽可能多与地方政府及相关的历史场馆合作,共同建立以首义精神为核心的联学共建基地。通过合作育人基地,有效整合校内外各方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成长支持。首义学院与首义广场、辛亥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就建立了联学共建基地,从而持续赋能思政课教学,使学生不仅知识上了解首义历史,思想上更能深刻理解首义精神,行动上以首义精神为指引,成为首义精神忠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版,第214 页。
[2] 吴玉章:《辛亥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31 页。
[3] 王功安:《辛亥首义精神通论》,九州出版社 2011 年版,第4 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 2 卷,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316 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第25 页。
[6] 新华网:《图解 2018 全国两会》,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16 页。
[7] 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N]. 人民日报 ,2023-07-01(001)。
[8] 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121 页。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 554 页。
[10] 《图解二十大党章》,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06 页。
[11]《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作者信息:欧阳依娜,性别女(1988 年 .6 月—),民族汉,籍贯湖北省汉川市,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民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