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资源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探究
徐娜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语文教学逐渐向注重学科融合、实践性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认识到单一学科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整合与互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材资源;小学语文;实践策略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明确要求将跨学科学习纳入语文课程。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跨学科学习通过融合历史、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精华,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一、教材资源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优势
(一)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这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主题、人物、事件等元素,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例如,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课文,或者通过科学实验验证课文中的自然现象,都能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验。
(二)促进知识的整合与互补
跨学科学习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与互补。小学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入科学知识来解释课文中的自然现象,或者结合艺术作品来解读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这种知识的整合与互补,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
(三)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资源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都能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四)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习一篇关于环保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科学知识来探讨环保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资源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现状
(一)政策支持与课程标准推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跨学科学习逐渐受到重视。相关政策文件和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这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二)教材资源整合与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开始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尝试将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进行整合。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主题、人物、事件等元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实践与成果展示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方法。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等活动,将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们还尝试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跨学科学习的成果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学生们可以通过创作诗歌、绘画、手抄报、小报等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还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有限
跨学科学习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这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的机会等。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相对有限,难以满足跨学科学习的全面需求。例如,缺乏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可能限制了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实验设备的不足则可能影响到科学实验的开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这些资源的匮乏不仅影响了跨学科学习的效果,也限制了学生在多元化学习环境中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成为当前跨学科学习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学生适应性问题
部分学生对跨学科学习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其新颖性和实践性方面。他们乐于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享受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的乐趣。然而,跨学科学习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其他学科不太熟悉或不感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特定学科知识的缺乏或兴趣不足而感到困惑或挫败,从而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学习任务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科障碍,积极参与到跨学科学习中来。
三、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的路径探究
(一)借助教材插图,促进内容理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色彩鲜艳、细节丰富的插图作为跨学科教学的桥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的主题上,并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高年级语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插图,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插图中的珊瑚礁、热带鱼类、茂密的植被等元素,都是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绝佳素材。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如“西沙群岛位于我国的哪个海域?”“这里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图中的珊瑚礁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随后,教师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详细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生态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对西沙群岛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更进一步,教师还可以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TEAM)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探讨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设计海洋保护项目,或者利用数学工具分析西沙群岛的生态环境数据。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还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融合历史知识,深化文本理解
在教授古诗词或那些蕴含深厚历史背景的课文时,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可以将历史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历史视野,使他们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感受文本。特别是当课文与古代诗人相关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历史知识,为学生勾勒出诗人的生平轨迹、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例如,在教授李白的诗歌时,教师不仅可以解读诗歌的字面意义,还可以讲述李白一生的传奇经历,如他的游历、与友人的交往、对酒当歌的豪情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文化特色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些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为何能够展现出那种超凡脱俗的浪漫情怀和豁达不羁的人生态度。通过历史与语文的深度融合,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还能在心灵深处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科学实验,探索自然奥秘
当面对那些描述自然现象的课文时,教师们拥有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即通过设计简单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自然的奥秘,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雷雨》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科学课程的知识,为学生呈现一场生动形象的“模拟雷雨实验”。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雷雨的形成原理,包括冷暖空气的碰撞、电荷的分离以及闪电和雷声的产生等关键要素。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进行“模拟雷雨实验”,利用静电原理模拟闪电的产生,让学生亲眼目睹“闪电”的壮观景象,亲耳聆听“雷声”的轰鸣,从而在实验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雷雨这一自然现象。通过这样的科学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观察到雷雨的形成过程,还能在实践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与伟大。同时,这种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利用艺术作品,激发审美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绘画、音乐等多样化的艺术作品,为语文课堂增添一抹艺术的色彩,从而与语文知识形成美妙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以《燕子》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美术元素,将语文课堂转变为一个充满创意的艺术空间。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燕子的形态,从它们的羽毛、翅膀到尾巴,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学生绘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学生可以拿起画笔,将观察到的燕子形象跃然纸上,通过线条的流畅与色彩的搭配,展现出自己对燕子美的独特理解。更进一步,教师还可以结合美术知识,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来描述燕子的飞行姿态。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将燕子比作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舞者,有的则可能会将其比作划过天际的黑色丝带。这样的描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在语文与美术的跨学科学习中,感受到了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奇妙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艺术的熏陶下,培养出敏锐的审美眼光和丰富的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开展实地考察,增强实践体验
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将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授那些与自然景观密切相关的课文时,这种实地考察的教学方式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当学习到描绘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策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公园、山林等自然景区,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状态、动物的栖息习性,以及地形地貌的独特之处,这些亲身体验将成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宝贵财富。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将实地考察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撰写考察报告或创作诗歌,以此形成语文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让他们在文字与自然的交融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之美,培养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
(六)组织跨学科项目,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任务,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教授关于汉字文化的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构思一个“编制汉字推广手册”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任务。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将扮演汉字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任务是为国际友人精心编制一份图文并茂的汉字推广手册。这份手册不仅要涵盖汉字的起源、演变历程以及构字原理等语文知识,还需要巧妙地融入历史背景,讲述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的动人故事。同时,学生们还需要发挥艺术和设计才能,为手册配上精美的插图和富有创意的版面设计,使其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具备观赏价值。为了完成这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们需要组建团队,明确分工,共同协作。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将学会如何沟通、协调、分工与整合,从而培养出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一次积极响应。通过巧妙地融合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我们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学习平台,使他们在探索语文世界的同时,也能够触及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自然的奥秘,在实地考察中领略景观之美,在项目式学习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马长俊.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赋能学生素养发展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5,(02):45-48.
[2]杜薇彤,杜新红.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单设计优化研究[J].理想家,2024,1(11):
[3]唐文国.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24,(10):83-88.DOI:10.1619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