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清朝时期以来京剧形成的文化根源》

作者

姜芳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 导演

摘要:我们之所以把京剧称为国粹,是因为京剧它自己丰富的内容,在中国文化上有它独特的重要性。以至于在现当代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戏剧样式,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化艺术样式,这其实并非偶然。

关键词:京剧  起源  文化 历史

大家经常讲什么是京剧的文化品格,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很多的文化艺术样式,京剧就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艺术样式之一。通常我们会把京剧称为国粹,之所以称为国粹,因为京剧自己丰富的内容,在中国文化上有它独特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京剧诞生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说戏曲有八百年到一千年的历史,京剧的历史至今为止不超过两百年,在这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京剧迅速的崛起和兴盛,以至于在现当代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戏剧样式,这其实并非偶然。现在我们就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谈谈京剧的文化内涵,京剧的文化品格,也许从这个角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京剧如此的精彩和京剧有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个方面:在特定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艺术的有效融合

谈到京剧的历史我们都会知道,1790年是京剧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1790年是乾隆55年,刚好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通常我们会说1790年的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最重要的契机,没错,确实就是如此,1790年在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很多官员都纷纷的给皇帝送各种各样的贺礼,其中扬州一带的盐商,想出了一份很特殊的贺礼,就是把一个戏班送到北京来,其实把戏班送到北京来,这个想法很多人可能都想到,但是扬州的盐商们和扬州的地方官吏,给北京送来的是三庆班。三庆班在扬州是一个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的戏班,而扬州的官员和盐商之所以会把三庆班送到北京来,是因为他们知道乾隆皇帝喜欢这一口。我们都知道民间关于乾隆皇帝有很多的传说,其中下江南就是最有意思的传说之一。因为在民间的传说里面,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过程中演绎出很多很丰富,很动人,很有趣味的故事,其中的乾隆皇帝到了扬州,看扬州戏班的演出,就是其中最有意思的故事之一。当然在史书上也会有很明确的记载,确实乾隆皇帝在那看了很多的戏,也很感兴趣。我想扬州的官员和扬州的盐商们,正是因为知道乾隆皇帝喜欢这些戏班,他们才把三庆班送到北京来。

三庆班被叫做徽班,徽班对名称其实有一点点讲究,为什么叫徽班,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大家都知道有徽戏,安徽省的徽戏非常著名,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徽班更应该说成是徽州的商人们办的一个戏班,商人们办的这个戏班会唱昆曲,昆曲是当时最流行的最有影响力的戏曲样式,被认为是高雅的戏剧样式,被认为是上得了台面的艺术样式。但同时这些徽州的艺人们,徽商办的这些徽班,他们演唱的剧目当然不仅限于是昆曲,从历史记载来看,我们从《扬州画舫录》里面可以看到,原来这些徽班除了演昆腔戏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地方小戏,演各种各样的地方剧目。其中有没有徽戏呢,我想应该是有的。

于是这个三庆班来到北京,就拉开了南方的戏班进入北京的序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为京剧的诞生,带来一个特别重要的契机。三庆班在北京非常成功,除了在宫廷演出非常成功以外,在北京的民间戏园里也是非常成功的。自从三庆班来了以后,就留在北京不走了,除此以外,三庆班的成功,也引发了其他徽班陆陆续续的进京。我想那些戏班进京来,当然是因为知道三庆班在北京的成功,受到三庆班的启发,他们也知道京城这个地方徽班是有生存空间的,是有发展空间的,是可以赚钱的。于是,陆陆续续就有好几个著名的戏班,著名的徽班来到北京,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四大徽班。很多人误以为四大徽班是在1790年进的北京,其实这稍微有点不对。四大徽班是在1790年及此后的几年中,陆陆续续的进到北京,他们在北京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

徽班来到北京,在北京的戏园子里渐渐地取得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成为北京这个城市,观众日益喜欢的一种艺术样式。当时的徽班,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三庆班一样,可能都会唱昆曲,因为昆曲是当时最重要的演出样式。同时呢,他们也给北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其它地方戏,比如说各种被称为乱弹的地方戏,比如说徽州人喜欢的徽戏,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艺术样式都在北京扎下根来,使得北京的表演艺术样式,比起此前更加丰富一些。

在徽班进京这样的基础上,另外一个契机是使得徽班发生重大变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调艺人的加入,来自于武汉周边的一批汉调艺人陆陆续续的加入到徽班。他们来到北京,加入徽班,成为徽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把汉调带到了北京。所以通常我们都会说,汉调和徽戏是京剧诞生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

有文献说,徽调、汉调的历史很悠久。汉调历史当然比京剧要长的多,汉调艺人在进京的时候,在武汉一带已经形成很成熟的艺术风格,是一批非常著名的艺人。我们看,在京剧诞生的最初时期,这些艺人们,比如像程长庚,他来自于安徽,是徽州人,比如说谭鑫培的祖上谭志道,他来自于湖北,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艺人,都来自于湖北和安徽,这是早期的京剧艺人最重要的两个来源地。

于是我们就知道徽班在北京扎下根,安徽的艺人和湖北的艺人也在北京扎下根,他们带来了江南一带这种流行的艺术样式,而这些艺术样式在北京逐渐的开始适应北京观众的审美趣味,开始适应北京观众的观剧爱好,渐渐地就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变化怎么发生,我们也并不知道这个变化是什么时候完成,我们只知道如果从结果看,大概在1840年以后,一个被称为皮黄的,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就已经诞生了。

皮黄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京剧,也就从1790年到1840年,大约在这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这一代艺人在北京完成了一种新的演剧样式的创造。这批艺人来自于江南长江中下游一带,来自于武汉,来自于安徽,来自于扬州,所以我们要说到京剧的诞生,我们要说到京剧文化根源,一定不能忘记三个地方:一个是武汉、一个是安徽、一个是扬州。而他们恰恰都处于长江中下游,也就是说在京剧诞生的启蒙阶段,在京剧从萌芽到诞生的整个过程中,江南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文化为京剧提供了最初的最重要的基础。

如果没有来自于这些地方的艺人,如果没有来自于这些地方的艺术样式,那京剧就完全没有出现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知道,皮黄不是在长江中下游诞生的,尽管长江中下游有汉调有徽戏,但是同样是这批艺人,他们在南方演出的时候,并没有创造出京剧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也就是说,京剧是在北京产生的,北京是发祥地,京剧是在北京萌芽,是在北京诞生以及在北京走向成熟的。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半个世纪里面,来自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这些演剧样式是怎么在北京产生化学反应的,是怎么样在北京转变了他的基因,就像我们的基因工程一样,在北京产生了一些质的变化,产生了我们后来所知道的皮黄这样的艺术样式。 但是我们知道结果,我们知道到1840年左右,京剧已然出现,已然诞生,已然成熟。而且京剧一旦成熟,它就成为一个在全国各地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一个戏剧表演样式,一个剧种。

它完全盖过它的母体,完全超过原来的汉调,超过徽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在市场上也超过了一直以来它孜孜以求,它学习的昆曲。要说到京剧的诞生,一定不能忘记北京这个城市,以及北京这个城市所代表的北方文化,在京剧诞生中所起的作用。

如果要说到京剧诞生这50年,第一代表演艺术家们的特点,比如说像程长庚、余三胜等等这一代人,全部来自于南方,他们都是从南方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以后来到北京的。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京剧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像谭鑫培、王瑶卿以及像汪桂芬等等,代表了第二代京剧成熟时期的表演艺术家,则完全是在北京长大的。即使他们的祖先,比如说梅兰芳的祖先是从泰州来的,谭鑫培的祖先是湖北江夏来的,都是我国南方地区,可是他们自己却是在北京出生,在北京长大,如果我们把这些人统称星二代的话,那他们是在北京这个环境里完成了成长过程。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当然必不可免的受到浓郁的,北方文化的影响。

在京剧成熟和繁荣的过程中,这批星二代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如果说创出京剧的第一代艺术家是从南方来的,他们是京剧艺术样式的启蒙者,在北方出生和长大的这些第二代艺术家,才是真正把京剧推向成熟,推向今天这个高度的践行者。把京剧推向高峰的这批艺术家几乎全部都是在北方出生,几乎全部都在北方长大以及在北方受到教育,所以说艺术的教育非常重要。他们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有一部分人在堂子里完成了京剧学习和京剧教育,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在科班里面完成了京剧教育,而这些堂主和科班都深深浸润着北方文化的特点。

因此,从京剧的文化品格来说,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它是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结合,它是两者融合产生的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特殊的艺术样式。当我们说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时候,这只是一种修辞,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其实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这两个词本身,它就是一个修辞意义上的一种表达。通常我们会说南方比较柔美,比较抒情。北方比较刚烈,比较慷慨激昂。但是请记住,这一定是在比喻的意义上说的,鲁迅不是说吗,像陶渊明,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还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呢。我们也知道像李清照,她既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她也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所以我们讲一个人的人格,讲一个地方的文化品格,一定不是那么简单的说,不是说南方人就完全是柔美的,北方人就完全是刚烈的,这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我们看京剧中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的时候,就这种比喻的意义上来说,大概只有一点是可以说的,也是比较肯定的。比如说在京剧的语调这方面。我们都知道对于戏曲来说,各个不同剧种的声调很重要,其实声调在很大的意义上影响到它的曲调,而曲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它的风格。那么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昆曲,就是苏州最大的语音。它的音调和它的声调当然是比较柔和一些,那北方话的声调会比较刚强一些,这种声调的演变,这种声调上的差异,会对音乐的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也会影响一个剧种的风格。

除此以外,伴奏乐器上,不同剧种的主奏乐器,也会对这个剧种的风格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以昆曲为例,昆曲以曲笛为主奏乐器,声音就会比较悠扬一些,京剧以京胡为主奏乐器,声音就会比较高亮一些。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不同剧种的风格。假如我们可以把苏州话,把曲笛看成是南方文化的一种风格的象征,我们可以把北方话,可以把燕赵一带的这种语言和京胡的声音,看成是北方文化的象征,那这样来说京剧是一种南方文化和北方化的融合,也许就更有意思一点。当然我还是要强调这只是一种比喻,只是想说京剧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的产物。它是来自于南方的大量的艺人,在京城这样一个环境里面,跟北方的观众,跟北方这个市场长期的结合,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它之所以在诞生了以后能够在全国各地受到如此广泛的影响,我想跟它这种文化上根源的丰富性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