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
梁羽梦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 重庆市秀山县 409900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地理课程应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多领域知识解释自然与人文现象。然而,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存在实践情境单一化、知识呈现碎片化等问题,很难满足新课标要求的综合思维培养目标。学科融合教学通过整合物理、语文以及历史的学科资源,可构建多维认知场景,让学生在地理空间中逐步建构学科联结。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尤为重要。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语文学科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科融合理念,在课堂中融入语文学科知识,可基于跨学科思维深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经典元素,特别是古诗词,其中有很多描述地理环境、自然观察之类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为地理教学提供生动且形象的文本载体。因此,地理教师可以文本为媒介,设计分层问题,引导学生立足文学意象提炼关键的地理信息,然后根据学科知识开展验证和拓展。通过此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还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1]。以《地球上的水》为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把握学科融合的关键点,适时融入语文学科要素,如白居易《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中“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将其作为导入素材融入地理课堂中。这一诗句主要描绘了江海交汇处的壮阔景象,其中有地貌演变、沉积作用以及河流侵蚀等地理知识。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呈现诗句和钱塘江入海口的实景图,让学生思考“‘白浪与‘平沙’分别对应哪些水文现象?”,并结合预习知识,初步推测“白浪”与水流湍急、泥沙翻滚有关,“平沙”则指向河流沉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接下来,教师可引入“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内容,要求学生对比诗句描述与教材中“流水沉积作用”示意图,并分析钱塘江下游河段流速变化对泥沙搬运的影响,而后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计算河流坡度、绘制沉积物粒径分布图,深入理解“平沙浩浩”实为流速减缓后泥沙长期堆积的结果,这一方式,可帮助学生建立文学场景与地理过程的内在逻辑,还能让学生以此为驱动持续探究水文现象与气候、地形等要素的系统关联。这一任务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言艺术的感染力,还可掌握地理思维的严谨性,真正实现了学科融合的价值[2]。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融入历史学科内容,以时空关联性为着手点,综合性分析地理要素的动态演变规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历史进程融合在一起,统筹梳理不同时期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教学设计中,要统筹整合考古资料、历史文献以及地理数据,构建时空轴线和空间分布的双维框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对功能演变、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还有人类技术革新对地理环境的改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聚落选址的规律,利用编年史料,辅助学生解读地理要素的变迁,适时融入特定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探究人地矛盾演化,利用文化遗产解析地域文化形成的地理根基。以《乡村和城镇》中“历史变迁中的聚落发展与地理环境”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现黄河中下游地区聚落分布演变图,重点凸显出夏商周至明清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位移轨迹。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北京元大都、西安汉长安城、安阳殷墟遗址,让学生观察古城走向和周边地形的关系。随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分层任务:(1)对比分析三代都城多位于二级阶地的地理成因;(2)探讨汉唐长安城供水系统变迁反映的人地关系调整;最后结合明清北京城“凸”字形格局,解析政治中心建设对永定河水系改造的地理影响。(3)根据提供的 1950—2020 年京津冀城市群扩张的卫星时序图,围绕所学的历史时期城镇分布规律,预测未来城市空间扩展方向。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让地理和历史知识深度融合,还可实现“运用历史视角解释地理现象”的核心素养目标。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数学学科内容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融入数学学科的内容,不仅可强化学生对自然规律的量化认知,还可提升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自然地理基础》中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讲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和影响[3]。在开展“地球自转线速度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文本教材主题,适时提问:“为什么卫星发射基地通常会选择低纬度的地区?”引导学生根据地球形状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可将地球剖面图展示出来,讲解线速度公式v=2 π R⋅ c o sΘ / T (R 是地球半径,θ 是地理纬度,T 是自转周期)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借助教材附录提供的地球赤道半径( 6 3 7 8 k m )和自转周期(23 小时 56 分 4 秒)数据,将北纬
、
、
三地的线速度计算出来。在此期间,教师可指导学生先把角度转换成弧度,处理单位换算问题,并对比计算结果差异。教师通过一系列操作、分析和计算,可得出结论“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规律对航天发射燃料消耗以及轨道调整等环节的影响,从而能够理解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 通过学科融合教学,不仅能强化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还可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4]。
四、结语
综上,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特性,系统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在地理课堂中融入语文、数学以及历史的学科元素,帮助学生构建多维联动的地理知识架构体系。通过在地理课堂中融入语文、历史以及数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地理观测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工具综合性分析区域发展问题,促进学科知识迁移应用。学生通过跨学科探究,可逐步形成综合能力与系统思维,不仅可深入理解人际关系的地域性特征,还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雨菲 .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3):88-90.
[2] 谢嘉芬 . 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引导的跨学科融合策略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
[3] 袁喆 . 渗透劳动教育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3.
[4] 侯丛丛. 关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学科融合策略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2,(1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