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赋能,巧绘小学语文作业新“视”界
曹小玲
宁德市蕉城区第七中心小学 352100
2021 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设计需“减量增效”,杜绝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 [1]。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仍存在以下痛点:形式单一化:以抄写、做题为主,脱离生活场景,忽视语言实践;
目标同质化:统一任务难以满足不同学力学生需求,“学优生‘吃 不够’、学困生‘吃不了’”;评价机械化:依赖分数判断,缺乏个性 化反馈,难以激发学习内驱力[2]。
那如何以“减负不减质,提质更提趣”为宗旨,通过创新作业设计实现作业转型呢?笔者结合课题研究,带领课题组老师们进行了有效尝试,力求从“统一任务”转向“分层赋能”,从“单向输出”转向“多元互动”,聚焦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通过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技术提升作业趣味性与参与度,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
一、分层作业体系: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
针对传统作业中存在的“量多质低”“机械重复”等问题,课题组构建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创新”三级作业框架。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分层作业设计显著降低学生作业压力,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3]。首先,通过“前测 + 观察 + 访谈”全面评估学生能力。教学前,教师设计“汉字认读、文意理解、观点表达”三项测试,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层(掌握字词)、提升升(理解主旨)、拓展层(创新应用)。
然后基于学情设计弹性任务包:基础层(保底任务):针对学困生设计拼音拼写、词语听写等基础性任务,搭配微课资源包辅助理解;提升层(进阶任务):面向中等生设置句式仿写、段落缩扩写等任务,侧重语言运用能力;拓展层(挑战任务):为学优生提供创意改写、主题辩论、跨文本比较等开放性任务,培养批判性思维。
最后,采用“基础任务全批全改 + 提升任务重点面批 + 拓展任务多元互评”机制,通过手写批注、语音点评、思维导图解析等方式,针对学生错误点提供具体改进建议,避免“一刀切”评价。
二、跨学科融合:打破壁垒的“大语文”实践。
在课题实践中,课题组教师努力将语文与劳动、数学、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创设了多项“在做中学语文”的立体化场景,例如:
1. 劳动实践 + 语言表达:让生活成为语文课堂。
开展“种植日记”项目:学生参与“红薯种植”“拔萝卜”等劳动,记录观察日记、绘制生长图谱、撰写劳动感悟,在真实体验中练习说明文、记叙文写作;
设计“家庭美食小主播”任务:学生学做一道家常菜,用图文或视频形式介绍制作过程,融合说明性语言与情感表达;
2. 数学思维 + 诗意创造:当逻辑遇见文学:
“数学诗”创作:结合“圆的周长”“分数的意义”等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之美,孩子们激发非凡的想象力与无穷的诗意,写下了诸如:“年轮是大树的小数点,一圈一圈数着光阴的故事”等童真美好的数学诗;
“数据化表达”训练:统计班级图书角借阅数据,撰写《我们的阅读偏好分析报告》,培养理性思维与书面表达的结合能力。
3. 名著活化 + 多元载体:让经典“活”起来。
高年级的课题组则根据必读书目《西游记》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桌游:学生分组合作,将“三打白骨精”“智取芭蕉扇”等情节转化为策略类游戏,编写游戏规则说明书并进行推演,在协作中深化对人物形象与情节逻辑的理解;开展“名著人物朋友圈”创作:为《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周瑜等角色设计朋友圈文案,结合时代语境重构人物对话,提升文本解读与创意表达能力。
三、创意表达:让语文作业成为“美的创造”。
1. 可视化工具:搭建思维进阶的桥梁。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
在学习一个单元后,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单元主题、课文要点、生字词等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设计图文计划表管理学习轨迹,如阅读计划表,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每天的阅读内容、时长和收获,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4]。
2. 艺术化转化:让文字与图像共鸣。古诗词配画:为《绝句》《山行》等古诗绘制插画,要求画面体现诗句意境并标注色彩、构图思路,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迁移;创意书签设计:结合课文主题(如“父爱”“友谊”),用卡纸、布料等材料制作书签,附上原创短句或课文金句,将实用功能与文学美育结合。
3. 哲思物化:让感悟触手可及。阅读寓言故事(如《陶罐和铁罐》《守株待兔》)后,学生手工制作“哲理卡片”,正面绘制象征图案,背面书写启示录,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可收藏的艺术符号;“心情手账”创作:每周记录 3-5 件校园或家庭小事,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表达情感体验,培养细腻的观察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四、数字化赋能:构建智慧作业生态。
课题组还充分利用线上作业平台,支持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元形式,构建智慧作业新生态。 1. 提交形式多元化:支持文字拍照、语音朗读、视频录制等多种提交方式,例如:背诵作业可上传音频,课本剧表演可录制视频,打破纸质作业的单一限制。2. 反馈机制智能化:利用 AI 技术自动识别基础任务中的错别字、拼音错误,即时反馈;教师通过平台标注重点问题,推送针对性微课资源(如“比喻句用法解析”小视频),实现“精准补弱”。3. 过程管理可视化:生成学生作业完成时长、错误类型统计报表,帮助教师动态调整作业难度;学生可查看自己的进步曲线,增强学习成就感。
借助线上平台实现作业管理“三化”升级,减轻教师负担,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作业布置、批改、反馈全流程数字化,提升教学效率。
三年的课题实践,实现了从“量减”到“质升”的育人蜕变。作业量显著下降:机械抄写类作业占比从 6 0 % 降至 2 0 % ,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占比提升至 7 0 %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89 % 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作业更有意思”, 7 6 % 的学生主动参与拓展性任务。学生反馈:“现在的作业像闯关游戏,我每天都期待新任务!”学生语言运用题得分率提升 1 5 % ,创意写作优秀率从 2 2 % 增至 45 % ,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显著增强。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本质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从“机械训练”到“素养培育”,从“教师主导”到“学生创造”,每一次作业形式的创新、每一个任务场景的创设,都是对“以生为本”理念的践行 [5]。当作业成为联结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激发潜能的舞台,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趣,减负更增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与思维根基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Z]. 2021.
[2] 崔允漷 . 有效作业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
[3] 吴忠豪.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第二版)[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20.
[4] 王荣生 .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重构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5] 佐藤学 . 静悄悄的革命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4.
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 2023 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NDKY23-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