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
张绪祥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450
摘要:建筑是目前行业常见的建造模式,随着混凝土体量的增加,其开裂、渗漏的质量通病更为明显。后浇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质量的优化,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情况。本文首先对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其次探讨房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工艺,实现后浇带混凝土质量的有效优化,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实现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引言
混凝土开裂和形变问题危害较大,其导致结构渗漏、强度降低,甚至因此引发安全隐患。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体量逐步增加,混凝土浇筑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针对工程结构也提出更高的承载力要求。由于混凝土材料的自身特性,其在凝结硬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热量,同时发生体积收缩,当混凝土结构的体积增大后,这种应力和形变就呈现出叠加状态,从而导致开裂问题的产生。为了实现质量控制,采取后浇带的方式进行施工作业,通过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预留一定宽度的后浇带,减少因体积形变和应力分布带来的开裂问题。相比于一般混凝土浇筑而言,后浇混凝土具有更为复杂的技术要点,其质量影响因素众多,只有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的高品质推进。
1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
后浇带施工技术主要在结构整体完成后,对结构的某些部分进行二次浇筑,以解决建筑物沉降不均、变形和温度应力问题。其施工流程包括:先预留后浇带位置,待结构达到一定沉降范围后,再进行二次浇筑。在施工中,后浇带的预留宽度一般为800~1200mm,具体尺寸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工程情况确定。为了保证后浇带与原结构良好结合,通常需要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界面剂。此外,为防止新旧混凝土结合处出现冷缝,应采取分层浇筑、连续作业的方法,确保混凝土密实、无孔隙。
2房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工艺
2.1安装临时支撑钢柱
参考房屋建筑施工图纸,定位到型钢梁下方的楼板位置,并规划出横向和纵向的轴线。考虑图纸与施工现场环境之间的尺寸转换比例,推算出转换柱与轴线之间的真实距离,基于这一计算结果现场放线。在楼板上的投影平面上,标注转换柱的具体位置,该位置就是后浇带施工所需临时钢柱的安装地点。利用小推车装载临时钢柱组成材料,将其运输到安装点附近。借助于附近的临时脚手架平台,在临时钢柱安装点上方的楼板上打开一个圆形洞口,将手动葫芦等机械设备固定在圆洞上,辅助临时钢柱的垂直精确安装。对照图纸标注尺寸,校准每根临时钢柱的尺寸,并利用钢丝绳将校准后的临时钢柱搭建起来。准备一个尺寸为600mm×600mm×20mm的钢板,使用到钢柱顶部及楼板底板上进行找平,实现对临时钢柱固定结构的合理调整,并采用角焊缝满焊技术,将校正后的临时钢柱底部与钢垫板连接固定,形成稳定的临时支撑钢柱结构。
2.2混凝土的拌和和运输
由于后浇混凝土的组分材料中具有早强剂,相比于普通混凝土而言,其可操作时间更短,应考虑材料自身的施工特性以及具体用量的限制。工程在施工现场使用小型搅拌机进行混凝土的生产作业,通过先行精准称量的方式,确保各个组分材料的投料准确,避免出现配合比的偏差问题。运输车应具有防雨防尘措施,同时通过过程中搅拌的形式,避免运输过程中产生分层离析的情况。确保搅拌均匀之后第一时间运送到施工位置进行施工作业,避免混凝土的等候时间过长所造成的质量影响问题。
2.3钢筋除锈及模板支设技术要点
混凝土工程结束后,随即进入后浇带施工环节。在此之前,后浇带预留位置常会有钢筋裸露,易于遭受锈蚀,因此钢筋除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操作时,需利用钢丝刷彻底清除基础内钢筋表面的锈迹,随后用清水洗净,确保钢筋表面无浮锈残留。钢筋除锈完成后,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若发现外露钢筋存在弯曲现象,应及时进行拉直处理。梁、板内的受力钢筋搭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执行。对于其他部位如框架梁等的钢筋,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确保钢筋分布均匀,并做好绑扎固定。钢筋调直及整理工作完成后,需由监理单位进行施工验收,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后浇带施工环节。此外,鉴于楼板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施工通常较晚进行,因此在完成除锈工作后,应确保钢筋在浇筑施工前保持清洁,以防止二次腐蚀问题的发生。
2.4混凝土浇筑的技术要求
混凝土的浇筑过程是影响后浇带质量的核心步骤。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和施工要求,混凝土浇筑时的控制参数不同,具体为:第1,要严格控制钢丝网模板的侧向压力。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产生的侧向压力可能对模板产生影响。因此,施工时要确保侧向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例如,标准建筑结构,侧向压力应控制在20~30kN/m2;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压力应控制在30~40kN/m2。第2,混凝土的振捣工序非常关键。振捣的目的是排除混凝土中的气泡,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然而,振捣过度会引发钢丝网的断裂,进而影响模板的承载力。振捣频率应该控制在12000~15000次/min,具体数值需根据混凝土的流动性和钢丝网的布置情况进行调整。第3,需特别关注模板与振捣器之间的间距,以防止混凝土中的水泥浆大量流失。一般来说,模板与振捣器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15~20cm,以确保施工质量。
2.5混凝土表面养护施工
后浇带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混凝土材料展开为期28天的精细化养护处理。在目标区域架设围栏,避免人员误入混凝土施工区域,造成踩踏痕迹。前14天养护过程中,需要将土工布覆盖到已经凝固后的混凝土区域上,不断向表面洒水,使其保持湿润状态。而在后14天的养护工作中,需要将土工布替换为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包,同样完成蓄水养护。预先设定的混凝土养护周期结束后,拆除辅助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模板,将提前准备的养护液涂抹均匀到混凝土表面,再次落实28天的养护,使得后浇带部分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考虑到复杂房屋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后,新建混凝土结构与旧混凝土结构的接缝处容易产生裂缝,导致后浇带在长期环境影响下出现渗水、漏水等问题。因此,在后浇带与两侧混凝土接缝处,布置尺寸为30×0.3cm的钢板止水带,并依次将防水卷材聚氨酯涂料平铺到后浇带混凝土表面,达到增强后浇带防水处理效果的目的。
2.6垂直施工缝的处理与施工温度的控制
在对竖向施工缝进行处理时,要利用水压水对其进行清洗。同时,需要在施工设计时指定时间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检验,待检验完成后,由专业检验员签名,方可进行施工。在后浇带的温度设定上,应选取适当的温度,以确保新旧混凝土黏结良好。从数据上看,10℃是最适宜的施工温度,这个温度是热力学中理想的膨胀和收缩的结合温度。
结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通过合理的技术应用,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耐久性。该技术主要通过对后浇带的位置选择、材料使用、模板预设及混凝土浇筑等关键环节进行精细化控制,减少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带来的结构裂缝问题。后浇带位置的合理设置,有助于缓解结构中的应力集中;优质材料的使用,确保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模板预设的精确施工,为混凝土浇筑提供了可靠保障。这些针对性的措施不仅能有效预防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还能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保证其在长时间内的使用安全性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魏国智.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结合处裂缝试验及工程应用效果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3):137-140.
[2]刘泽龙,汪梦甫.双层带钢板暗支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24,44(01):25-37.
[3]狄立常,王鹏,胡永亮,等.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4):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