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 +′′ 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策略分析
洪雅扬
福建省南安市华美中学
引言:
随着“互联网 + ”战略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已从单一学科演变为支撑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据《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 100% ,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超过 95% ,这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对初中生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础操作技能,更需具备信息甄别、跨平台协作、算法思维等综合能力。
、“互联网+”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的现状
(一)资源与技术融合深化,但应用层次亟待提升
当前,“互联网 + ”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海量资源与多元工具,如虚拟仿真平台、微课资源库及在线协作工具等,使教学内容从静态教材向动态化、场景化延伸。例如,教师可通过虚拟拆解计算机硬件、实时监测网络运行状态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然而,部分教师仅将互联网技术作为传统教学的替代工具,如用 PPT播放替代板书,未充分挖掘其拓展知识边界、促进跨学科融合的潜力,导致技术应用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度学习体验。
(二)教学模式创新涌现,但互动与评价机制滞后
“互联网 +' ”推动了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普及。学生可借助在线平台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课堂时间则用于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智能温控系统设计”项目。但受网络延迟、设备性能等因素制约,师生互动的即时性与有效性不足,部分教师仍依赖单向讲授,难以实现个性化指导。同时,评价方式多以线上练习为主,学生易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答案,导致评价结果失真,教师无法精准掌握学习成效,后续教学调整缺乏依据。
(三)实践场景拓展显著,但课程地位与资源分配失衡
“互联网 + ”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通过在线竞赛、创客项目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参与机器人编程、数字媒体创作等活动。然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仍面临“边缘化”困境:部分学校因升学压力压缩课时,每周仅安排 1 节课;家长普遍认为其“非中考科目”而忽视投入;农村地区因设备不足、网络条件差,难以开展高质量在线教学。此外,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部分教师缺乏整合互联网资源与学科内容的能力,导致实践场景设计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二、“互联网+”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策略
(一)构建“虚实融合”教学资源库,实现知识动态更新
在“互联网 + ”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需突破传统教材内容的静态局限,通过整合虚拟仿真平台、在线资源库与实体设备,构建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体系。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搭建 3D 主机模型,学生可通过拖拽、旋转等操作拆解 CPU、内存条等部件,观察其内部结构与连接方式;同时,结合实体主机拆装实验,让学生对比虚拟与现实中的硬件差异。此外,教师可定期从开源社区、技术论坛等渠道筛选最新硬件资讯,如“AI芯片架构演进”“量子计算基础概念”等,将其转化为短视频或图文案例,补充至资源库中。
(二)设计“问题链 + 项目式”任务,驱动深度学习发生
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将知识点嵌入跨学科项目任务中,是“互联网 + ”视域下提升教学效能的关键。例如,在“网络信息检索”单元,教师可设计“校园植物图鉴制作”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植物种类调查、信息检索、图片处理与网页排版等任务。学生需通过搜索引擎筛选权威植物数据库,利用图像识别工具辅助分类,再使用网页制作软件整合成果。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如何判断信息可信度”“如何优化检索关键词”等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信息筛选与整合技巧。最终,各小组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展示作品,其他学生从内容准确性、设计美观性等维度进行评价。这种模式将零散知识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有小组在检索“多肉植物养护”时,发现不同网站的建议存在矛盾,进而通过查阅学术论文验证信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三)搭建“分层 + 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多元需求
“互联网 +”技术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操作日志、测试成绩等数据,分析其知识薄弱点,进而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例如,在“Python 编程基础”教学中,平台可自动识别学生在“循环结构”章节的错误类型:若频繁出现缩进错误,则推送“代码格式规范”微课;若逻辑设计混乱,则提供“流程图绘制工具”辅助思考。同时,教师可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层要求编写“计算三角形面积”程序,进阶层需开发“简易计算器”,拓展层则尝试“贪吃蛇游戏”开发。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任务,并通过平台提交代码,系统即时反馈语法错误,教师则针对共性问题开展直播讲解。
(四)建立“过程性 + 多主体”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互联网 + ”视域下,需构建涵盖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多维评价体系。例如,在“多媒体作品制作”单元,教师可要求学生提交作品设计文档、素材来源说明及创作反思日志,平台自动记录其修改版本与协作贡献度。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与AI 工具:教师从技术规范性、主题契合度等维度打分;学生通过互评量表评价同伴的作品创意与界面设计;AI 工具则分析代码复杂度、素材原创性等客观指标。最终,系统生成包含“优势领域”“改进建议”的个性化报告。
结语:
在“互联网 + ”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正站在变革与创新的潮头。通过虚实融合的资源构建、问题驱动的项目实践、分层定制的学习路径以及多元共评的评价体系,我们看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技术的华丽转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课堂从枯燥乏味到充满活力的显著蜕变。这种高效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数字技能,更培养了他们面对未来智能社会的适应力与创新力。
参考文献:
[1] 仇环 , 赵常敏 , 齐燕杰 .“双减”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J]. 科学咨询 ,2024,(24):121-124.
[2] 杨颖社 .“互联网 + ”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23,25(19):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