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龙兴隆
重庆市彭水县郁山中学 409600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既是基础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也是学生进入科学世界的重要途径。初中物理课程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使命。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物理课堂仍存在“重知识、轻应用”的现象,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佳。随着新课改对“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强调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直接以公式、定理的方式呈现,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而当教师通过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时,学生会产生亲切感和代入感,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欲望。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与经验的联系。物理知识并非孤立存在,它源于生活实践,也服务于生产和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所学联系起来,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框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掌握。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传统的物理教学目标多以知识与技能掌握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能力的培养。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首先应体现在目标的设置上。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坚持“三维目标”并重的原则,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融入生活化导向。例如,目标不应仅停留在“理解某一物理规律”,而是应进一步明确“能将该规律与日常生活情境结合,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这样,目标才能引导教学走向生活化。同时,目标设置还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差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对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以及已有经验进行充分分析,从而在目标中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这样,教学目标既能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此外,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通过具体的表述使目标具有明确的达成标准,如“能够结合生活现象进行物理解释”或“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并尝试解决”。这种目标不仅便于课堂实施,也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是推动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的首要环节,也是保证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根本条件[1]。
(二)实施生活问题提问凸显课堂教学的难点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引导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物理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往往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生活化的提问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其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物理规律,从而突破学习难点。生活化提问能够降低学习门槛。物理问题一旦过于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障碍。而生活化的问题往往基于学生熟悉的情境,能使学生更快进入思维状态,找到解答思路,从而降低理解难度。生活化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聚焦课堂难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中可感知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入思考。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还能在探索中逐步突破理解的瓶颈。生活化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物理学习不仅在于回答教师的问题,更在于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生活化提问的示范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周围现象的好奇心,逐渐形成善于观察和提问的习惯,进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生活化提问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迁移。当学生在课堂中习惯于通过生活化问题寻找答案时,他们也会逐渐学会将课堂所学迁移到新的生活情境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对于知识的深化理解和长期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2]。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化提问这一策略,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思考,聚焦课堂难点,提升学习效果。
(三)将生活化元素引入试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生活化实验教学是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物品引入实验环节,使实验活动更具亲切感和现实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兴趣。生活化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实验往往依赖于标准化的器材和环境,而生活化实验则强调利用身边的条件,进行灵活多样的操作。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强化他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生活化实验教学有助于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学生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还能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使命感。生活化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活化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或改进实验步骤,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开放性的实验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化实验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许多实验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在生活化实验的背景下,学生更容易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合作,分享各自的思路和经验,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作为学生进入科学世界的启蒙学科,既承载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使命。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顺应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学生在亲切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策略不仅有助于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更在于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与实践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过程中,教师应持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多种形式与方法,使初中物理教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学以致用,推动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敏芳 . 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 [J]. 考试周刊 ,2021(70):1-2.
[2] 张晓博 . 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1(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