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陈艳珍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中心小学350205
摘要: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与调查法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展开了研究,认为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为推动教育创新改革,接下来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稻草人》为例,从聚焦核心素养,制定阅读目标;融合传统文化,宏观规划教学;精读片段展示,细化教学过程;家校协同教育,完成评价任务四方面详细论述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传统文化
引言: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教育应遵循学科属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整本书阅读融合传统文化需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需求,通过系统性、规范性的设计,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等目标有效整合。小学语文教师(以下简称教师)应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阅读需求,探寻传统文化契合点与切入点,实现阅读与文化发展相协调、相贯穿,为核心素养培养积累实践经验。
一、聚焦核心素养,制定阅读目标
目标是整本书阅读相对重要的部分,是传统文化融入的基本导向。在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应从四方面制定目标,挖掘文本中的文化融合点与支撑点,为教学工作的实施做好准备。首先是文化自信,需要挖掘作品中的农耕文明、儒家思想为目标,以稻草人守护稻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支撑点;其次是语言运用,需要聚焦于作品的叙述风格、拟人化修辞手法,以老妇人、渔妇等人物塑造手法为支撑点;再次是思维能力,以传统“天人关系”的辩证思考为目标,以稻草人无力改变悲剧的深层矛盾为支撑点;最后是审美创造,重点以中国水墨画般的意境美学为传统文化契合点,以田野夜景、荷花淀等场景描写为支撑点[1]。从核心素养四方面探寻传统文化融合点与文本支撑点,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又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
二、融合传统文化,宏观规划教学
传统文化融入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过程指导与延伸实践三部分,接下来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分析: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需要教师对整本书做出解读,并搜集符合学生认知文本内容的工具,将学生顺利引入阅读。一方面,教师应收集农耕器具,或者引导学生参观农耕博物馆,以蓑衣、斗笠、木犁等传统农具为主,将其与书中的“稻草人”做出对比。实物的融入重在引导学生理解稻草人作为“农田守护者”的文化象征,正确认知角色象征意义与作者对其的定位。另一方面,学生应借助网络平台、民间走访等途径积累农谚,如“瑞雪兆丰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生”等,在谚语积累中分析老妇人稻谷绝收的原因。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中,文本阅读与传统文化实现了契合,这对后期阅读的开展有积极作用。
(二)过程指导
在准备阶段,学生对这部作品已经初步了解。在深度阅读环节,教师应聚焦核心素养基本目标引导,实现其与整本书阅读的充分融合,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奠定基础。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绘制“稻草人文化基因图”,在绘制过程中追溯稻草人原型,如周代“刍灵”、唐代“田祖”祭祀等,加深对稻草人形象的理解与感知,并将其与“土地公”信仰对比,理解守护者形象的文化延续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语言运用素养培养方面,教师应借助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写书评、写总结、仿写优美句子等,实现对语言的深度理解。具体可摘抄优美词句,将其与《诗经》中的语言做出对比,在仿写优美词句的同时理解赋比兴,并将这一手法运用于写作中,如描写自然生态环境、环卫工等,在读写结合中感受叶圣陶的语言特色。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组织辩论会,设计不同的议题,让学生在资源共享与经验互换中实现思维碰撞,促进思维潜能的开发。从小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可设置如下议题:一是稻草人“欲救不能”的痛苦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二是书中渔妇“舍己为子”与《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有何异同?议题的设计是多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认知能力与提高思维能力[2]。在审美创造素养培养方面,教师应引入对比阅读手法,让学生在阅读《稻草人》的同时,将其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作品进行对比,如西方童话《快乐王子》中的牺牲精神与《稻草人》中的东方隐忍美学做出对比,同时借助舞台剧、皮影戏等方法创设童话故事的结局,展现稻神显灵助人的民间故事。
(三)延伸实践
整本书阅读的重点在于延伸与实践,让学生学会借助作品理解与思考现实生活,将书中获取的经验引入自己的人生。因此,教师应做好阅读延伸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知识向技能的转变。首先,教师可设计调研任务,让学生采访不同社会群体,收集他们对稻草人的认知信息,在深化理解中实现对稻草人的改观,如驱赶动物的工具向文化符号的演变。其次,教师可设计文创产品任务,让学生结合稻草人完成创作,如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制作农田灾害防护手册、制作各种各样的稻草人卡片等,在手工制作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最后结合《稻草人》做出思考,将留守儿童、秸秆焚烧等议题融入其中,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的影响力与价值。
三、精读片段展示,细化教学过程
整本书阅读重在掌握技巧,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还需细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体验。以《稻草人》第三章节为例,教师应制定进阶式阅读计划。本节故事情节是稻草人目睹了渔妇捕鱼的艰辛和孩子生病却无钱医治的情况,虽然对渔妇充满同情,但自己却无法帮助她。本章刻画了渔妇辛勤劳动,却依然由于经济原因无法让孩子得到救治,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酸与无奈[3]。在本章节阅读中,可将渔妇夜捕鲫鱼的情节与《田螺姑娘》中田螺化身少女帮助贫寒青年的情节形成对比阅读。教师引导学生精读《稻草人》中“渔妇颤抖的手撒网”“孩子咳嗽声混着风声”等细节,感受文本通过环境描写凸显的生存困境;再引入《田螺姑娘》中“田螺悄悄煮饭、补衣”的温暖场景,让学生对比“无力相助”与“主动帮扶”两种叙事中蕴含的情感态度。通过“圈画困境描写——标注人物动作——小组讨论两种帮助方式的文化内涵”三步教学法,让学生发现:《稻草人》展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现实,而《田螺姑娘》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助人解困”的美好愿景。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如果你是稻草人会怎么做?”在对比中深化对“同情”与“行动”的理解,让传统文化中的互助精神在现代解读中自然流淌。
四、家校协同教育,完成评价任务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与家长建立合作机制,由家长监督学生的家庭阅读情况,并定期反馈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一对一制定阅读计划,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尝试将文本中蕴含的哲理视为人生座右铭[4]。评价需要以核心素养基本内容为导向,以前期设定的目标为指引,针对学生的阅读计划、阅读笔记、阅读速度等情况,综合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参与评价的包括学生、教师与家长,三方均对学生的阅读做出评价,并在信息综合中给予其公正客观的定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素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应借助整本书阅读的优势,以核心素养为指向,探索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的结合路径,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素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5,(08):102-104.
[2]胡明珠.帮助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5,(01):19-20+23.
[3]冯秀梅.关注核心素养,开展整本书阅读[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5,(02):43-45.
[4]季冬云.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界,2025,(0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