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做法
苗晓燕
南宫市西街小学 河北南宫 055750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正在从传统的灌输式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活化教学转变。本文基于新课改的理念,探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实践路径,重点从情境创设、实践活动设计、数学游戏引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详细列出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做法,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抽象的计算技巧和公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通过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在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就能感受得更加直观,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投入就会进一步加强。例如,在购物、测量、统计等生活场景中,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生活化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究,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2.1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将数学知识融入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思考和探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数学学习的抽象性,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设计一个“蛋糕分享”的情境,不仅让学生讨论如何公平分配蛋糕,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融入特色文化、民俗等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可以选择当地建筑、传统手工艺品或民俗图案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2 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生活化教学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其中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面积”或“体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地板的面积或者计算学校花坛的体积。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兴趣,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在学习“统计”单元时,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也大有用武之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型调查,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家庭的环保习惯或日常出行方式。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统计表格和图形的意义,还能初步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2.3 融入数学游戏与互动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形式,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可以有效增强课堂趣味性,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基于课程内容的闯关游戏,例如“解锁数学迷宫”或“挑战数学运算”。这些游戏可以通过逐步增加难度的方式设计,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与课程目标相关的数学任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游戏的反馈机制(如奖励积分或晋级)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知识。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可以设计一个“怪物打击”游戏,学生通过快速答题“击败”怪物,既娱乐又学习。课堂上的竞赛形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在学习“时间”时,教师可以设计“快问快答”竞赛,让学生以抢答形式解答时间换算问题。这种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竞争中快速思考,提高反应能力。
2.4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工具和教育软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生动。例如,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展示“图形变换”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旋转、平移、对称等动画效果,加深对图形变换规律的理解。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数学概念。除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发适合本地特色的教学案例。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购买商品”“计算找零”等活动,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或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中的数学”主题探讨活动,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现象,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算节约用电或用水的家庭开支变化,让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3.1 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
生活化教学虽然注重趣味性,但核心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趣味性活动的引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不是削弱教学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明确活动的数学目标,确保活动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比如,设计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活动时,不仅要让学生体验购买和找零的趣味过程,还要通过练习熟悉加减运算和货币单位的转换。此外,教师还需注意活动的时间分配和课堂节奏,防止过于追求娱乐性导致教学目标模糊化,或者影响教学的完整性。
3.2 关注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学生在生活阅历、数学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项目。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如何利用测量计算设计一个家庭花园的布局”,以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设计简单的、具体化的活动,如“测量书本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此外,教师在设计差异化活动时,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进步,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3.3 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
生活化教学的效果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估,以确保教学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除了常规的测试和作业评估外,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例如,观察学生是否主动提出问题、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如“设计一个节约用水的家庭计划,并通过数学计算说明其可行性”。此外,学生的主观反馈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课后讨论,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四、结语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实践活动、融入数学游戏和整合教学资源,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能力。同时,生活化教学还需要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关注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只有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鹰.新课标视野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J].读写算,2024,(32):103-105.
[2] 任先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8):42-45.
[3] 余亮.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6):107-109.
[4] 孙长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