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吴建平

武进区夏溪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 213148

引言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启蒙与思维发展的主阵地。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沿用“字词讲解—段落分析—主旨归纳”的传统模式,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学生主体地位难以落实。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重点。因此,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策略,打破传统教学桎梏,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滞后

课堂生态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知识接收的被动地位。以《静夜思》教学为例,教师常采用“逐句串讲+情感灌输”模式,将“床前明月光”的意象简化为“月光照在床前”的机械翻译,忽略引导学生联想“月光”与“乡愁”的文化联结。这种“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通过画面联想、情感共鸣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利,导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沦为记忆符号,学生难以在主动建构中体会诗歌的留白之美与情感张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局限于讲授法与问答法,缺乏沉浸式体验与思维碰撞的设计。在《陶罐和铁罐》寓言教学中,教师多聚焦“谦虚与骄傲”的表层寓意,以“人物对话体现了什么品质”的封闭式提问替代深度探究。若未能通过角色扮演(如分饰陶罐与铁罐进行对话演绎)、辩论活动(如“谦虚是否永远比骄傲好”)等互动形式,学生难以洞察寓言背后的辩证思维,课堂沦为“道理灌输”的单向输出,抑制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表达的萌芽。

(三)读写结合薄弱

阅读与写作教学呈割裂状态,未能形成“输入—内化—输出”的能力闭环。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教师虽细致解析“触、变、巴、拉、贴”等动词的精准运用,却未设计“观察校园植物并仿写”的迁移任务。这种“就阅读教阅读”的模式,导致学生无法将“定点观察+连续动作描写”的写作策略转化为实践能力,出现“课文分析头头是道,独立写作言之无物”的尴尬局面,违背了“阅读为写作奠基”的教学本质。

(四)评价体系固化

评价标准过度倚重笔试成绩,忽视语言运用的过程性与实践性。在《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教学中,教师常以“是否完整表达动物特点”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却忽略对表达清晰度(如语音语调)、倾听习惯(如眼神交流)、合作意识(如补充他人发言)等维度的观察记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导向,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语言交际素养,更无法为批判性思维、创新表达等高阶能力的发展提供精准反馈。

二、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学生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听讲,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带动学生集中听讲、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和质疑的预习习惯。

此外,除了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也要充分帮助学生做好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良好的课后复习对于学生吸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相当的重要。由于普遍存在小学生学习知识遗忘较快的特点,如果学生只是仅仅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时间来消化所学的知识,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不牢固。因此,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对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要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中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要认识到学生间在情感、思维、行为上的差别。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便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三)开展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定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其余的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其次,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自信。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对差等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是亮光,也要给予激励的评价,进而使他们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会有明显变化,成绩好的学生会向更高目标冲击,其他学生也会赶超先进、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可爱、好奇心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掌握,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所学知识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讓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知语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走入作家创设的氛围中,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五)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基础知识类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并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要鼓励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积极发言,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是适应教育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选择。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化教学激活兴趣、信息技术拓展空间、读写联动提升能力、实践活动深化应用、多元评价引领发展,构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课堂生态。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语文 + ”跨学科融合、大单元教学等创新模式,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言成长与精神发育的沃土,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小学语文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语文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1(03):12-15.

[3]王慧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教育学,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