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情境中幼儿表演游戏的生成与引导——基于户外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吴钰芳
泉州市丰泽区城东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开展的表演游戏,对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加深幼儿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户外情境表演,笔者结合学园户外天然的游戏环境以及学园课题《户情境教学中幼儿语言学习支持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初探自然情境中幼儿表演游戏。
一、自然环境,尝试开展户外表游
《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施》([ 美] 埃里克.M. 纳尔逊.)一书中提到:“最丰富的学习环境就在室外,室外的学习内容相对室内更为宽广,儿童若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室外玩耍,这种缺失会对其今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户外的自然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相对丰富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户外自主游戏因自然环境、广阔空间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无可替代的价值。由于我园拥有得天独厚的户外游戏环境,在后操场里有斜坡山洞、房屋、小桥流水、栈道长廊、花草树木等游戏环境。因此,让我想要尝试开启户外表演游戏的想法。
我们尝试将幼儿带入户外情境游戏环境中,在户外进行游戏时结合室内的游戏主题引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在尝试游戏中发现幼儿在广阔的户外自然环境下自然而然释放出游戏的天性,根据已有的户外游戏经验,游戏时幼儿能寻找合适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例如,在自然环境中开展 " 下雨的时候 " 主题表演游戏时,我们观察到小班幼儿呈现出与室内截然不同的游戏样态:孩子们会自发地将斜坡作为 " 小山丘 " 进行躲雨奔跑,把落叶当作 " 雨滴 " 撒向同伴,这正是户外表演游戏的特有价值——将自然环境转化为动态的表演场域。
二、户外情境,共同商讨游戏场所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主体性发展是促进幼儿全面成长的核心要素。所谓幼儿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参与各类活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特质。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明确指出:幼儿的成长发展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持续互动而实现的,这种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越积极主动,幼儿的发展进程就越快速、越充分。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尊重和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导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 " 以幼儿为中心 " 的教育理念,将活动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让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环境的创设者、活动的支持者和发展的引导者。
在开展户外情境表演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幼儿总是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快乐地穿梭于阳光与微风之间,尽情享受着户外游戏的乐趣。然而,通过观察,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户外环境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幼儿常常对游戏场所的功能分区和活动边界缺乏明确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戏的质量和深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充分利用户外活动时间,带领幼儿开展 " 环境探索发现"活动,引导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和认识游戏场所。我们会一起观察讨论:" 这片草地上可以玩什么游戏?"" 这个小山坡适合做什么?" 同时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与场地互动,体验" 一物多玩" 的乐趣。
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将拍摄的游戏场景照片,在班级的分享环节中引导幼儿回顾讨论:" 看,这是我们在小桥下玩 ' 过家家 ' 的地方 "" 那棵大树下我们表演了森林音乐会 "。通过这种直观的影像回顾,帮助幼儿建立对游戏场所的明确认知。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导幼儿将表演游戏与户外情境有机结合,共同规划布置游戏场所。以经典的 " 小红帽 " 主题表演游戏为例,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 " 观察发现 - 讨论协商 - 共建实施 " 的三步引导策略。首先组织幼儿开展实地勘探活动,像小小探险家一样寻找合适的游戏场所。孩子们兴奋地发现:" 这个山洞黑黝黝的,正好做大灰狼的家!"" 大树下面长着好多蘑菇,小红帽可以在这里采蘑菇。" 接着,我们通过集体观看活动照片和视频,组织深入讨论:" 大灰狼的家应该离外婆家多远比较合适?"" 小红帽走过的森林小路要怎么标记才清楚?"最后,师幼共同动手布置游戏场所:用藤圈围出 " 外婆的小屋 ",用彩色布条标记 " 森林小路 ",用鹅卵石摆出 " 危险区域 " 的警示标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将决策权和创造权交给幼儿。
三、融合情境,创编游戏推进情节
在开展户外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 " 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的教育理念,将游戏自主权真正交还给幼儿。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专业的判断,在游戏中扮演着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多重角色。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质量的指导不是直接指挥游戏,而是在幼儿需要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比如在 " 小水沟 " 游戏中,教师通过持续观察发现幼儿对风车的兴趣点后,并没有立即介入,而是耐心等待游戏契机,适时提出 " 小水沟里除了风车,还能玩什么 " 等开放式问题,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基于观察的引导方式,既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又为游戏情节的自然延伸创造了条件。
在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上,我们增加了百宝箱支持。首先,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层次分明的游戏材料。其次,我们特别注重材料的低结构性,保留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比如在 " 烹饪萝卜" 环节,我们不限定具体的烹饪方式,而是让幼儿自主探索如何使用自然资源,这种开放的材料投放方式,不仅支持了游戏的深入开展,更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融合自然情境的表演游戏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一方面,它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天性,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表达、社会交往、问题解决等。更重要的是,这种游戏方式培养了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户外表演游戏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回归自然的快乐体验,更因其开放、自主的特质,成为促进幼儿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自然情境中,幼儿能够自由结伴、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充分展现兴趣导向下的探索与创造。相较于室内表演游戏,户外环境突破了空间限制,使幼儿的游戏情节更加丰富、想象力更加开阔,其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及问题解决能力也在动态互动中得到自然提升。自本园开展《户外情境教学中幼儿语言学习支持策略研究》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户外表演游戏的实践路径。观察发现,自然元素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恰恰为幼儿的即兴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一片落叶可以成为童话里的“魔法信”,一段枯枝可以化身“探险手杖”,而起伏的地形则让游戏情节更具戏剧张力。这种开放式的游戏体验,是室内环境难以替代的。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户外情境的教育潜力:一方面,通过动态观察捕捉幼儿的游戏需求,优化环境支持策略;另一方面,引导幼儿与自然深度互动,让表演游戏从“场地迁移”升华为“生态化学习”。让幼儿在自然中玩出智慧、玩出成长。
作者简介:吴钰芳,性别,女,民族 汉,籍贯,福建,出生年月,1992.08,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