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中非遗项目的展示与教育功能研究
张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010000
摘要
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备受重视,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当前非遗展示存在诸多问题,形式较为单一,互动性薄弱,难以激发大众的兴趣。教育功能也因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生活而难以充分发挥。本文将聚焦这些困境,深入探究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场景下实现展示与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以期推动非遗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非遗项目;展示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传承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凝聚着世代智慧与集体记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广非遗项目,不仅是延续文化根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文化创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非遗展示流于表面,教育形式僵化,导致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影响力受限。如何突破困境,充分释放非遗展示与教育的潜在价值,成为文化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现存问题剖析
在群众文化活动领域,非遗展示环节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非遗展示形式较为单一,多以静态陈列与表演演示为主。在许多文化展览场所,传统手工艺品被小心翼翼地放置于桌面或展柜内,周围仅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观众只能远远观望或隔着玻璃观赏,无法互动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以传统刺绣为例,展柜中的精美绣品虽能呈现出最终的视觉效果,但针法的细腻变化、丝线的独特质感却难以被观众感知。表演类非遗项目同样存在不足,大多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呈现,观众坐在台下被动观赏。像传统杂技表演,观众虽能惊叹于演员的高超技艺,却无法参与其中,缺乏沉浸式互动体验。这种单向传播模式极大地削弱了非遗展示的吸引力,尤其难以引起年轻群体的兴趣。
非遗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样面临重重困境。在学校与社区开展的非遗教育活动里,普遍存在侧重于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实践环节的现象。部分非遗讲座仅仅讲述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却未安排参与者动手操作体验。比如在讲解传统陶艺技艺时,讲座中对制陶工艺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侃侃而谈,但听众没有机会亲自上手揉泥、拉坯,难以真正理解陶艺制作的难度与魅力,也就无法深入领会非遗的内涵。教育内容与群众日常生活严重脱节。非遗往往被视为古老、传统的文化形式,未与现代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在城市生活中,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关注当下的实用需求,而现有的非遗教育未能将传统技艺转化为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内容,导致群众对非遗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使得非遗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渠道极为有限。目前,多数非遗展示活动依赖线下场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极大限制。一场非遗展览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馆举行,无法随时随地为更多群众提供观赏机会。宣传推广手段也较为传统,仅仅依靠海报、广播等方式告知活动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宣传方式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一张张贴在社区公告栏的非遗活动海报,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缺乏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的意识,使得非遗项目难以触达更广泛的群众。新媒体平台拥有海量用户与强大的传播能力,若能合理利用,将极大拓展非遗的展示与教育功能,但现状却令人担忧。
二、功能实现路径
创新展示形式无疑是提升非遗项目吸引力的核心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技术为非遗展示带来了全新的可能。借助数字化技术,我们能够打造出沉浸式的非遗体验场景。以传统戏曲为例,利用 VR 技术,能够完美还原戏曲表演的舞台场景。观众戴上 VR 设备,瞬间仿佛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戏楼之中,演员就在眼前水袖翻飞、唱腔婉转,近距离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通过 AR 技术扫描非遗手工艺品,手机屏幕上即可呈现出制作过程的动态演示。比如扫描一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便能看到工匠如何从一块普通的木头,经过精心雕琢,逐步变成眼前的艺术品,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技艺的理解。还可举办非遗主题互动展览,在展览场地专门设置体验区。在这里,群众可以亲自参与剪纸、陶艺等制作。当人们拿起剪刀,剪出形态各异的剪纸图案,或者亲手将陶土塑造成心中的模样,从实践中真切感受到非遗的乐趣与价值,对非遗的认知与喜爱也会随之加深。
在实现非遗教育功能方面,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积极开发非遗校本课程,巧妙地将非遗技艺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美术课中融入传统绘画技法,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绘画技巧的领略国画中笔墨的韵味、线条的魅力。在音乐课中教授地方民歌,使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风情。社区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可组织非遗研学活动,带领群众走进非遗传承基地。在这里,群众能够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亲眼目睹传承人的精湛技艺,聆听他们讲述传承过程中的故事与心得。设计亲子非遗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比如一起制作传统风筝。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了家庭文化氛围,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从小培养对非遗的兴趣,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让非遗教育真正贴近生活,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
拓宽传播渠道对于扩大非遗影响力至关重要。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与强大的传播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非遗制作过程、传承故事等内容。一段精彩的非遗制作短视频,能够迅速吸引大众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魅力。开展线上直播活动也是有效的传播方式,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与讲解,打破地域限制。无论观众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观看直播,学习非遗知识。还可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既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深入体验非遗魅力。沿着一条古镇非遗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参与传统染布制作、品尝特色非遗美食,全方位感受非遗带来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等。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模式,将非遗有效传播到更广阔的群体中,极大地提升其展示与教育的覆盖面。
三、价值与展望
群众文化活动中非遗项目的展示与教育,在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层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非遗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展示非遗项目,能够让这些古老的技艺与文化形式得以延续,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例如传统的榫卯技艺,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智慧,通过展示与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一技艺,就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与弘扬。从社会发展层面而言,非遗展示与教育能通过文化浸润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
当群众深入了解非遗后,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非遗展示与教育还能促进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参与非遗活动过程中,分享各自对非遗的理解与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非遗展示与教育,群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
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理念的更新,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将有更多可能。持续探索非遗与新兴技术、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开发更多新颖的展示与教育形式,利用大数据分析群众需求,实现非遗传播的精准化。相信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非遗项目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绽放新的光彩,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可持续目标。
参考文献
[1]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J]. 江西社会科学,2007 (10):117-121.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 [J]. 文艺研究,2006 (12):86-92.
[3]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 [J]. 江西社会科学,2005 (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