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PBL理念助推中班幼儿项目化学习

作者

王瑜

淳安县青溪新城幼儿园

一、实施背景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教师指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内值得学习的事件或现象进行长期、广泛与深入探究的一种课程活动。幼儿园项目化活动是以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基础,以持续性探究为中心,以整合性学习为特点的组织方式。本班“淳鱼故事”项目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结合幼儿身边的知识和资源来帮助解决问题,以获得经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和社会性发展。

二、基于集市游戏的四性,挖掘集市游戏的价值

集市游戏来源于民间的集市,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对集市游戏进行分析后总结出集市游戏的四点特性:地域性、融合性、设计性、互动性。在这四点特性上, 可以发现幼儿园开展集市游戏不仅仅停留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更注重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开发,并且强调幼儿的“做中学  玩中学”。

三、以PBL的方式开展集市游戏的具体实施

(一)围绕幼儿兴趣,选定项目

1.捕捉幼儿兴趣点

幼儿园园本课程集市活动的背景下,每个班都可以拥有一个小集市的摊位。我们班的孩子对美食特别感兴趣,又因为淳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淳安有着淳鱼故事、鱼味馆、鲈鱼等著名的鱼餐厅,而且在每个教室门口的小小自然角落里,

于是在接到竞聘集市摊位这个消息后,孩子们开始准备集市摊位“淳鱼故事”的投标书,最终如愿竞标成功。

2.制定活动计划书

基于幼儿的兴趣及前期参观集市的经验, 因而幼儿们对集市有一定的概念。首先问题直接来源于幼儿对于特产的兴趣和好奇困惑,教师整理幼儿的问题, 并将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 具体参考表1:

经过幼儿和教师的交流和商讨我们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整理出活动计划书:

(二)聚焦驱动问题,推进项目

1.问题一:角色如何确定?

淳鱼故事正式开张喽,小集市异常热闹,我们的淳鱼故事也迎来了第一批客人,顾客们纷纷都来吃鱼了,鱼纪念品和鱼特产也很畅销,小员工们都开心并忙碌着。

【案例一】慌乱的淳鱼故事

葡萄着急的跑去厨房催厨师烧快点,只见厨师端着盘子在饭桌前走来走去,店长跑了过去:“蛋蛋,你怎么在这呀,这不是有服务员吗,厨师应该在厨房呀!”,一边彤彤又跑了过来,着急的对店长说:“这吃完的鱼没地方放!”!

问题驱动:

第一次游戏后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1.员工人数不够,工作量分配不均衡。

2.店员之间的合作流程不熟悉,角色意识不够。

3.站位不清晰,吆喝招揽顾客的人只会站在固定地方。

推进策略:明确角色

针对上述问题,孩子们自主展开了交流探究,对淳鱼故事的各个岗位员工分别进行了培训指导,明确建立了角色清单及岗位职责表,让员工们更加熟悉各自的岗位与职责,并及时开展了模拟演练,给宣讲员配备了小蜜蜂,并指导流动式招揽顾客。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体。

推进成效:

通过教师的支持培训指导以及幼儿学习熟悉和模拟演练后,幼儿对于集市角色和岗位认知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游戏时幼儿也能根据自己的角色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明确了角色与职责,淳鱼故事便更加井然有序的开展着。

2.问题二:幼儿产生职业倦怠怎么办?

【案例二】职业倦怠的彤彤

彤彤穿戴好围裙和帽子,在餐桌等待顾客,整理桌子、招待顾客、点餐、清理剩菜,可是才过了十分钟,彤彤就撅着嘴来和我说:“老师,工作好累啊,赚钱好难啊,我想去别的地方玩,我不想当服务员了!”

问题驱动:

由于前期集市开张,为了先让集市顺利的运转开来,集市一直是同一批员工。经过几次游戏,员工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岗位职责是熟知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职业倦怠,每一次只能在淳鱼故事当好固定的角色,导致这一批孩子提不起兴趣来。

推进策略:轮岗运转

“老师,我想当服务员,下次让我当吧!”筠筠的话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每一次集市游戏都会有两批员工,以老带新,第二批员工接第一批员工的岗位,由店长给第一批员工发工资,这样第一批员工就又可以去集市上玩了,淳鱼故事也可以更好的轮岗运转起来。

每一次游戏后由孩子们投票评选出每个岗位上表现最好的员工,将卡通大头贴贴在相应岗位进行公示表彰,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和角色荣誉感!

推进成效:

自己的大头贴被贴在“淳鱼风采”的表彰栏中,别提有多光彩了,孩子们时不时就去看一看,对于这个荣誉,孩子们要在每一次的角色中尽到自己的职责,为“淳鱼故事”争取到收益,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也感受到了角色带给他们的自豪感。

3.问题三:上菜怎么更有序?

【案例三】 我先来的,我的菜怎么还没上?

一号客人大声的喊到:“我的鱼怎么还没烧好!”,彤彤急忙跑了过来说:“等一下哦,马上就好了。”一号客人生气的说到:“我是第一个进来的,她明明是第三个进来的,她都吃了,为什么我还没有?”

问题发现:

在几次游戏和游戏后的团讨之后,孩子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及岗位职责已经非常明确了。可随之而来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工作流程不清晰,上菜顺序混乱,没有一个先来后到引发了顾客的不满,没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流程,顾客一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推进策略:按号上餐

再一次游戏中对叫号上菜环节进行了更新完善。第一步:将每个座位都标上桌号;第二步:按客人进来的顺序取号;第三步:按取到的号码和桌号一一对应,按号码就座;第四步:按号给厨师,厨师按先后顺序烧菜上菜。

4.问题四:我们赚了多少钱?

【案例四】我们赚了多少钱?

集市收摊了,“我们今天赚了多少钱呀?”销售员晗晗笑呵呵的问。“应该好多吧,我收了好多,但不知道到底赚了多少。”老板徐家铭说。

问题发现:

清晰了取号上餐的工作流程后,员工们在收摊时发现每次游戏结束后都不知道本次的营业额是多少,每次的收入有无增加减少。团讨之后,孩子们发现是少了一个最后的环节:盘账记录。

推进策略:盘账记录

“好像店里的老板都会有本子记钱的!”服务员彤彤说。安戈听到了跑了过来:“那是账本,我可以来记账。”葡萄兴奋的说:“我会写数字的,我也可以,你数我记吧!”于是大家拥有了一本淳鱼故事账本!

推进成效: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会越充实,游戏的层次和水平也就越高。”

明确“按序取号→按号就座点餐→厨师按号烧菜→按号上餐→整理收拾桌面→盘账记录”工作流程后,淳鱼故事也从初具模型到切合实际清晰流程游戏,孩子们自主探究的游戏更加愿意去探索,去尝试。

5.问题五:钱算错了怎么办?

【案例五】“算了,给他吧”

顾客来到淳鱼故事的纪念品摊位,他想要买一个鱼的钥匙扣,他看了看价目牌,拿出一块钱,递给了收银员,收银员看也没看,就接了过去,把钥匙扣递给了顾客。旁边的店长看见了,“晗晗,这个不是两元吗?他怎么给了一元钱你就给他了呀?”

问题发现:

也许是因为孩子对价格或是钱的认知没有什么概念,价目牌上是两块钱的,可是顾客给一元,收银员也卖了,付款人和收款人都是。只要给钱就买/卖,这也是几次游戏下来集市上出现的共性问题。

推进策略:家园合作

每次集市后回家父母花十分钟和孩子交流当天的集市游戏,利用空余时间抽半小时带孩子进超市或农贸市场。

推进成效:

通过家园合作,父母每次在游戏后及时与孩子进行本次游戏钱币使用的交流,并带孩子进超市等地实际进行交易,孩子们在钱币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并能进行一元、两元小数值的换算。

四、项目活动开展成效

(一)幼儿持续性发展,贯穿全程始终

随着幼儿的集市游戏的发展,幼儿可以分工合作,在集市游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顾客、服务员、厨师、老板等,可以参与探讨设计活动,幼儿共同提出问题和探讨策略,能够学会如何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并发展规则意识。

(二)教师持续跟进,互助共同成长

由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在与幼儿探索游戏的过程中,对游戏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体会到只有在不断发现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孩子链接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新的问题为契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善于思考、积极探究,体验游戏的真趣味!

(三)问题为导向,推进活动发展

在“明确角色--按号上餐--盘账记录--轮岗运转”等一系列活动中,幼儿的问题推动着项目化活动的发展,但在过程中需要教师真正“听懂”“看懂”幼儿问题,理解问题背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关注点,分析问题,支持幼儿探究、学习,以问题为导向,丰富项目活动并推进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