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的高中德育课程研究
朱月梅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滨学校
摘要:在五育并举背景下,高中德育课程需要全面渗透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沁园春·长沙》《我与地坛》《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四篇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从爱国主义教育、生命韧性培养、时间管理意识及人格塑造等角度提出具体策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文学作品蕴含的精神价值融入五育并举的教育视角,为新时代高中语文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中德育课程;文学作品;全面发展;教育策略
引言: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作为五育之首,贯穿教育的始终,而语文学科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语言表达,更能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健康人格。本文以五育并举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中语文德育课程中有效融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教学《沁园春·长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沁园春·长沙》以豪迈的笔触描绘青年毛泽东的壮志豪情,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德育课程可从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切入,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与学生的智育、美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分析诗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自然景象所传达的豪迈情怀和青春激情。同时,重点阐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层意义,探讨其所表达的时代担当与青年责任感。结合现代社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国家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如何发挥青年一代的作用[1]。
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从诗词看中国力量”的主题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近十年来国家重大成就,如“嫦娥探月”“北斗导航系统”等,以此体会“谁主沉浮”的现实意义。学生在汇报中结合诗词表达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经典诗词的思想深度,也在五育并举框架下将德育与智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机结合。
二、讲解《我与地坛》培养学生的生命韧性与心理健康素养
《我与地坛》通过深刻的生命反思传递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适合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韧性的德育教材。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直接影响其体质健康与学业发展,因此,这一课程也能间接促进学生智育和体育的发展。
在理论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深入讲解“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逆境中的积极意义。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也启发学生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结合现代心理学中的韧性理论,教师可以分析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和外部支持系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实践活动可以设计为“逆境中的力量”主题班会。学生以个人经历或观察为基础,讲述一个面对逆境的真实故事,并结合《我与地坛》的主题讨论解决困境的策略。班会上,教师可以即时互动、鼓励学生分享如何克服心理压力的具体方法,比如时间管理、运动疗法等。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心得体会,反思如何将心理韧性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也学会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2]。
三、围绕《短歌行》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短歌行》以深沉的情感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首作品能够引导学生珍视当下,规划未来,是智育与德育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在五育并举的视角下,珍惜时间与进取精神既体现智育中的学习效率提升,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劳动教育奠定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短暂性和人生规划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对曹操人生背景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感悟他在面对时间无常时如何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应对,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时间管理和高效行动的理念。
例如,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规划我的一天”任务。学生需要设计详细的时间管理计划,包括学习、休闲、锻炼等内容,确保时间分配合理且目标明确。每周进行一次反思,分析计划执行的效果,并通过组内交流学习其他学生的时间管理经验。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下培养智育中的时间管理意识,也在劳育和体育中加强对行动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
四、通过《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追求淡泊明志与审美情趣
《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本心的坚守,适合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淡泊心态的德育材料。这首诗通过平和的意境和丰富的自然描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灵、提高审美能力的契机,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下,同时涵盖了德育和美育的双重教育目标[3]。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表达的对自然的依恋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通过讨论诗人与社会功利主义的对比,让学生反思在现代社会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认同。此外,教师可以引入美学相关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例如,实践活动可以组织“探寻田园之美”户外研学活动。学生可以实地体验自然景观的美好,同时以陶渊明的诗作为基础,创作自己的田园诗或摄影作品。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班会上分享创作成果,结合诗歌主题探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平衡。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下获得了德育、美育与劳育的综合教育效果。
五、结束语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德育课程不仅要传递思想价值,更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爱国情怀、心理健康、时间管理和审美追求四个方面,结合经典文学作品,探索了德育课程的实施路径。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也为德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德育课程应进一步融合多学科内容,推动五育并举理念在高中教育中的深入实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裴红霞,李红霞.新时代普通高中"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 2021.DOI:10.3969/j.issn.1674-6023.2021.15.005.
[2] 陈建荣.五育并举视角下语文与德育融合的意义与策略[J].吉林教育, 2023(28):59-61.
[3] 林玉玲.五育并举视域下语文学科如何融入德育[J]. 2024.
本论文系第十期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
《立足海滨学校“五育并举”,构建特色德育课程》课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