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电工技能模块化教学探讨

作者

李延平

邵东市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省邵阳市42280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逐步提速,中职课程改革进入从“形式整合”迈向“结构重塑”的关键阶段。电工类课程作为实践属性极强的专业支柱,其教学目标已不再满足于技术知识的积累,而是要求学生具备面向岗位的快速适应能力与持续升级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模块化教学因其高度贴近工序逻辑、教学内容可拆可重构的特点,成为当前中职课堂组织方式重塑的重要抓手。

一、模块化教学概述

模块化教学也被简称为 MES,也就是就业技能模块组合的意思,模块化教学理论是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的目的是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模块化教学法应用于中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更加灵活地应用模块化教学,为学生梳理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学习脉络,极大地拓展了中职学生的视野,为其以后的工作以及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电工技能课程来讲,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电工技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思考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问题,最终以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将模块化教学法与课程相结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增强了中职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等,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中职电工技能模块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电工类课程作为中职工科体系中的支柱型实践课程,长久以来受制于“理实脱节、时序僵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稳定的职业能力结构。模块化教学并非单纯的教学内容切割,更是一种重构教学逻辑、贴近产业真实的路径转向。在当前“岗课赛证”融合背景下,其意义不在于形式革新,而在于对“能做什么”这一核心目标的聚焦。通过按技能单元划分教学模块,课程得以精准对接岗位工序、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使学习过程具备明确的生产导向与问题导向。教师角色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任务引导者,学生则在项目任务中主动生成认知路径、技术经验乃至职业认同。这种教学形态的转化,不仅提升了电工课程的内生张力,也为中职教育走出低效实践困局提供了制度级支点。

三、中职电工技能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模块划分逻辑:以岗位任务为牵引,构建“工序驱动型”教学单元

中职电工模块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课程章节的逻辑序列,转而采用“工序驱动型”的结构设计思路,将教学单元以真实岗位中的典型任务为逻辑基点重新组合。每一模块不再是孤立知识点的堆积,而是围绕一个可执行的技能任务构建,强调“学即所用、做即所学”的统一性。例如,“低压线路安装与调试”模块并非仅教授回路连接原理,而是从任务书的理解、工具的选择、施工图的判读、布线操作的规范再到验收测试全过程拆解,形成技能完整闭环。各模块之间强调能力的衔接性和递进性,在内容铺设上既避免重复,又防止知识断档。模块粒度需控制在“课时可完成、成品可交付”的尺度上,从而保障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可见学习成效。模块划分不是静态编排,而是一种动态、岗位导向的课程重构方式,应随行业变化和技术革新及时调整,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适岗性与时效性。

(二)教学内容设计策略:构建“任务—知识—技能”三线交织的教学结构

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是模块框架内的填充,更关乎教学逻辑的重塑。在电工技能模块中,应围绕真实任务构建“任务—知识—技能”三线交织的教学内容结构,而非采取先知识讲解再实训演练的线性叠加方式。每个模块开篇必须给出清晰的任务目标与成果要求,学生在“问题牵引”下展开学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所有理论知识应内嵌于任务流程中讲解,技能训练则与任务节点同步推进,实现知识与动作同步建构。以“PLC 控制基础”模块为例,教学内容应包括输入输出接口定义、梯形图编写规范、逻辑指令组合策略等,而所有知识讲解都需附着在具体任务(如完成电动机联锁控制)的推进节奏中展开,教师不再讲述完整理论体系,而是以“讲一点—练一点—查一点—用一点”的交错方式进行知识浸入式传递。同时,需为每一模块配套统一标准的任务工单、评价模板、图纸资料与操作记录表,并开发对应的数字资源,推动教材、实训手册、教学视频同步开发,使“教、学、做、评”形成完整闭环,确保教学内容的可执行性与可迁移性。

(三)教学组织方式优化:构建“角色动态 + 多轨推进”的教学协作机制

教学组织方式决定了模块化教学能否真正落地、提效。相比传统“一人一工位、教师主导讲解”模式,模块化教学更强调教学流程的动态协同与学习空间的情境重构。在组织形式上,应采取“分组轮岗 + 多轨推进”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依据模块内任务步骤设置多个子岗位(如绘图员、布线员、检测员),并在教学过程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提升其对整体工序链条的认知。每组由学生自选组长,教师则转为巡视与过程指导角色,不再进行集中式讲解,而以“问题工位”方式精准回应学生在执行任务中暴露出的知识盲区。为强化过程控制,可在任务推进节点设立“工序关卡”,引入阶段性过关测试或模拟验收制度。教学节奏也不应完全统一,建议在每个模块中设立“基础轨道”“挑战轨道”和“拓展轨道”,依据学生能力与兴趣进行分层指导,保障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任务中获得真实收获。还需建设开放式资源平台,配备图文指导手册、操作示范视频、三维仿真系统等资源,供学生自主调阅,打造“学习—反馈—修正”循环链,实现教学空间从课堂向技能生态系统的拓展。

四、结语

模块化教学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更是中职课程从知识本位向能力导向转轨的关键通道。在电工教学中构建“任务牵引—技能驱动—协作实施”的教学闭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岗位任务的感知力、应变力与执行力。未来,应持续推动模块内容与行业需求双向联动,强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教师模块化设计能力的系统提升,使模块教学真正嵌入中职教育的结构之中,并形成专业群之间的迁移机制,从而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灵活的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蔡智斌 , 柯志敏 . 中职学校电类专业电工技能与实训模块化教学实施初探 [J]. 决策探索 ( 中 ),2020(3):69- 70.

[2] 李铭坡 . 中职电工技能训练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5(21):128+130.

[3] 姜楠 . 基于模块化教学法的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教学案例设计[D]. 长春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