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态工程的农村防洪减灾策略

作者

吴冬梅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村地区的洪水灾情风险增加,基于生态工程的防洪减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几方面分析了农村防洪减灾的现状,剖析了农村防洪减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研究策略。通过这些策略建议,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的防洪抗灾的能力,同时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农村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工程;防洪减灾;可持续发展;洪水

一、基于生态工程的农村防洪减灾现状

(1)自然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村地区的洪水风险增加。降雨模式的变化使得有些山区更容易发生洪水,而其他地区则可能面临干旱。加之农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多样,山区、平原、丘陵等不同地形对洪水的影响不同,导致山区河流容易发生山洪暴发,而平原地区则容易形成内涝。

(2)社会经济

在人口分布上,农村地区人口分布不均,一些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增加了洪水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度耕作、不合理灌溉和使用化肥农药等行为可能导致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增加洪水风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影响农民的正常生活。

(3)基础设施

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建设了防洪堤、水库、排水系统等防洪工程,但这些设施往往标准较低,维护不善,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洪水监测和预警系统,难以及时发现和应对洪水风险。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通信设施相对落后,影响了防洪减灾的效率和效果。

(4)政策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防洪法规,如《防洪法》、《水法》等,但在农村地区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存在差异。农村地区的防洪规划和管理存在不足,缺乏系统的防洪减灾规划,导致防洪措施零散、不协调。政府在防洪减灾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一些防洪项目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实施。

二、研究基于生态工程的农村防洪减灾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容易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位于河流下游和低洼地区的村庄,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洪水威胁。传统的防洪措施如修建堤坝和排水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洪水的影响,但这些措施往往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基于生态工程的防洪减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生态效益

生态工程通过恢复和保护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增强其自然调节功能,减少洪水发生的风险。生态工程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价值。农民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泥沙流入河流,降低洪水风险。

(2)经济效益

生态工程可以有效减少洪水对农村地区的破坏,降低农作物损失、房屋损毁和基础设施损坏,从而减少经济损失。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管理,生态工程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为农村地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社会效益

通过减少洪水灾害,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态工程的实施需要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生态工程的推广和实施可以大力提高居民的防洪意识和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生态工程的农村防洪减灾的策略和措施

基于生态工程的农村防洪减灾策略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河流和周边环境的防洪能力,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减少洪水对农村地区的威胁。

(1)恢复生态湿地,保持生态功能

通过保护和恢复天然湿地,增加河流的蓄水能力。湿地可以作为天然的“海绵”,在适宜的地点建设人工湿地,使得洪水期间吸收和储存多余的水分,减少洪峰流量。种植适合湿地环境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增强湿地的生态功能。合理管理湿地,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确保其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

(2)恢复植被种植,减少水土流失

在河流两岸和周边地区种植树木,尤其是根系发达的树种,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水风险。种植草皮和灌木,增加地表覆盖,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在坡地建设梯田,减少雨水径流速度,增加水分渗透,减少土壤流失。推广种植具有防洪功能的农作物,如水稻、莲藕等,这些作物能够增加地表的水分吸收能力。

(3)恢复自然河流,降低洪水风险

保护和恢复自然河道的形态,避免过度渠化和硬化,更好地调节水流,减少洪水风险。使用天然材料(如石块、木材、植被)进行自然护岸,而不是传统的混凝土或硬质护岸。在河道两侧建设生态驳岸,使用植物和天然材料,增强河道的生态功能。自然护岸可以提供生物栖息地,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用生态袋(装有土壤和植物种子的网袋)进行护岸,这些袋子可以逐渐降解,植物生长后形成稳定的护岸。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风险。

(4)建设农田水利,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完善的沟渠系统,用于排水和灌溉,减少农田积水。在适宜的地点建设蓄水池和塘坝,用于蓄洪和调节径流。在农村社区和农田中建设推广雨水收集系统,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用于灌溉和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洪水监测系统,包括水位监测、降雨量监测等,及时预警洪水风险,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GIS、水文模型)进行洪水模拟和预测,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提供政策支持,全面防洪减灾政府应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措施,用于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维护,鼓励社区和企业参与防洪减灾项目。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生态工程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制定和实施防洪减灾的政策法规,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由政府倡导保护和恢复洪泛区,使其能够自然地发挥蓄水和调节洪水的功能,避免在洪泛区内进行过度开发和建设。

通过这些基于生态工程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地区的防洪抗灾能力,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农村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耿晓君,杨晓茹,李爱花,等.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中河道治理思路探讨 [J].中国水利,2023(14):11-14.

马苏文.新疆叶尔羌河新形势下防洪减灾体系研究 [J]. 水利技术监督,2022(10):246-248+275.

石艳芬,王敏,郭延筱.曲阜市洪涝灾害及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J]. 工程技术研究,2020,5(14):277-278.

基金项目:重庆市城市管理科研项目(城管科字2023第02号)

吴冬梅(1981-),女,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水工结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