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体育教学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效应

作者

张凌峰

福建省漳浦职业技术学校 363200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体育教学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效应。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论,选取了我本人任教的中等职业学校的60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经过一年时间的追踪调查与数据收集,本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体育教学实践频率、内容、互动性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定期开展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减缓压力反应、增强社会适应力,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以团队合作项目为核心的体育活动,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情感调节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通过对比分析实施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校,结果表明采用学生导向、互动式以及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上更为有效。研究还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对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效能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建议,对于完善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体系结构,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心理健康;长期效应;团队合作;教学模式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1]。体育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发展[1]。

中职体育教学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沟通,遵守规则,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在体育竞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2]。另一方面,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分泌等,可以让人保持愉悦的心情,有效缓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够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此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用自身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中职体育教学从身体锻炼、情感陶冶、人格培养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快乐,收获成长。

二、中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首先,体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课时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需求[3]。其次,教学内容大多沿袭传统模式,以田径和球类项目为主,缺乏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结合的创新[3]。再者,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忽视了学生的成长、激励等功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感受和理解的关注,忽视了体育保健与健康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体育知识结构单一[3]。同时,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权力受到限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此外,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自我认知模糊等心理问题[1]。他们大多来自于初中未能考入高中的群体,学习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自卑感。而目前的体育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可能加剧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中职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亟需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心理健康关注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体系,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调查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本中职学校 22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体育课程参与情况、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心理健康量表测评等。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96.8%。其中男生121人,占56.8%;女生92人,占43.2%。受访学生年龄范围为15-19岁。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分值越高表明在该维度上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同时,随机抽取 30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次访谈时长30-40分钟,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感受等进行深入了解。

研究采用SPSS 22.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频率为每周2.3次,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为每周1.8次。心理健康量表总分为(3.78±0.64)分,处于中上水平。其中自信心维度得分最高,为(4.02±0.71)分;情绪管理维度得分最低,为(3.59±0.82)分。相关分析发现,体育课程参与频率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正相关(r=0.312, P<0.01),表明参与体育课程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4]。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体育课程参与频率可解释心理健康总分12.3%的变异。

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揭示,学生普遍认为体育锻炼能帮助缓解学习压力,提升自信心,学会合作与沟通。部分学生提到"打球时就能忘记烦恼,全身心投入其中"、"跟同学一起完成任务,成功时有满满的成就感"。教师在合理设置运动负荷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其运动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印证了前人研究[4][5]。但也有学生表示体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难以持续吸引其参与其中。访谈还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却不知如何疏导,亟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启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灵活采用教学方法,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4],在润物无声中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中职体育教学实践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与课外锻炼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访谈分析揭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机制,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改进方向。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纳入更多维度,深入探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四、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讨中职体育教学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通过对300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体育教学实践1年以上的学生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未参与的学生(P<0.05)[2]。这表明体育教学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合理表达和疏导情绪,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进一步的访谈也证实了上述结果。80%的受访学生表示,体育锻炼让他们感到身心舒畅,压力得到释放;70%的学生认为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学会了换位思考和包容[1]。可见,体育教学所提供的身体锻炼和社交互动机会,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学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效性。追踪调查发现,坚持参与体育锻炼2年以上的学生,其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体验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力也更强。这提示我们,体育教学实践带来的效果能够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积累强化,成为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4]。

综上所述,中职体育教学实践通过为学生提供经常性的身体锻炼,引导其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同时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帮助其强化自我意识、学会情绪管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身心两健。这一积极效应能够延续至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成为其一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中职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对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4]。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体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学实践能够显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体魄,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身体抗压能力,也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供了必要条件[1]。

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我。在运动竞赛中,个人的能力、修养和魅力都能得到充分展现。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学生可以客观评价自身优劣,明确发展方向。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心理素质[1]。

再者,体育活动是学生情绪宣泄的重要渠道。中职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体育锻炼能够使其暂时脱离紧张的学习状态,在运动中舒缓压力,调节情绪,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6]。

此外,参与体育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端正自我意识,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掌握各类运动技能,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建立自信心。同时,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其更好地融入集体[4]。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实践对于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能够从生理层面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缓解情绪压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加强体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独特教育功能,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海洋.浅谈中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积极性[J].科普童话,2019:147.

[2] 蒋成海.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J].电大理工,2019:76-78.

[3] 陈强.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J].中国高新区,2017:59-60.

[4] 李霖.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7:236-237.

[5] 周庆,高洁,魏华.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J].运动,2015:88-89+135.

[6] 杨洋.体育活动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