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

赵文杰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白银矿产勘查院,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山区、丘陵地带,地质灾害的防治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需求。在此背景下,水工环技术作为一种集水利、工程和环境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已经逐渐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水工环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改善水文条件,还能为地质灾害的预警与监测提供可靠的支持。本文旨在分析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探讨其在滑坡与泥石流防治、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应用,为未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工环技术;地质灾害防治;水文地质;环境监测;

1、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分析

水工环技术是将水利工程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主要应用于水土保持、流域管理以及山区防灾减灾等方面。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水工环技术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首先,水工环技术通过构建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堤坝、涵洞等)有效遏制了水流对坡面土壤的侵蚀,减轻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几率。其次,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植被恢复,改善了地表水文环境,减少了山区因雨水过多或积水过久导致的灾害风险。再者,水工环技术还能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通过水文、气象、土壤湿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控,为预警系统提供重要依据。此外,水工环技术还可通过改善区域水资源管理,有效调控山地水文过程,从而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

2、水工环技术在滑坡与泥石流防治中的应用

滑坡和泥石流作为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破坏力巨大,尤其在暴雨季节,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这一挑战,水工环技术在滑坡与泥石流防治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效果。首先,水工环技术通过建设一系列工程措施,如梯田、挡土墙、排水系统等,对山区的水文条件进行有效调控。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改变山区的水流方向和流速,减少暴雨带来的水流侵蚀,从而降低山体滑坡的发生概率。例如,合理设置排水沟和排水管道,能够疏导坡面水流,防止水分过多积聚在土壤中,减少土壤饱和度,降低滑坡灾害的风险。其次,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被恢复和人工种植草坪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增强坡面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植被的根系能够牢固地固定土壤,减缓雨水的流速,降低土壤侵蚀速度,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此外,通过合理规划植被类型和种植密度,还可以提高坡面土壤的保水能力,进一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此外,水工环技术还通过建设多功能生态工程,如生态堤坝和生态灌溉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效益。生态堤坝不仅能够拦截泥石流,还能起到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生态灌溉系统则能够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3、基于水工环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3.1系统组成

基于水工环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其核心在于对地质灾害的全面监测和及时预警。该系统由多个关键组成部分构成,共同协作以确保地质灾害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首先,传感器被广泛布设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包括水文气象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以及坡面变形传感器等。能够实时收集各类环境数据,如降雨量、气温、土壤含水量以及坡面形变等,为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其次,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遥感监测。这种技术能够获取地表形变、植被覆盖变化、土壤湿度分布等重要信息,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了宏观视角和动态变化的数据。地面监测站它们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设立,负责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这些监测站能够收集水位、土壤湿度、坡面变形等关键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此外,水利工程设施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至关重要。蓄水池、排水系统等设施被纳入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其运行状态,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由于设施故障或过度负荷导致的潜在危险因素。整个系统通过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将这些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模型。该模型能够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并通过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为应急响应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

3.2监测与预警原理

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监测与预警原理是其核心所在,它通过多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首先,水文气象数据监测是预警系统的基础。通过水文气象传感器,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降雨量、气温、湿度等关键气象数据。这些数据与历史气象记录相结合,可以分析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如降雨量过大可能导致土壤饱和,增加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概率。

其次,土壤湿度监测对于预测地质灾害同样至关重要。土壤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的变化,分析土壤含水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通过监测土壤湿度,系统可以预测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坡面变形监测是预警系统的另一重要环节。通过布设坡面变形传感器,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坡面的形变情况。坡面形变是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前兆,通过对形变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预测滑坡等灾害的发生概率,为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水利工程设施的监测也不容忽视。蓄水池、排水系统等设施的正常运行对于防止地质灾害至关重要。系统通过对这些设施的实时监控,分析其运行状态,可以预测潜在的危险因素,如蓄水池溢洪、排水系统堵塞等,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3.3预警信息传递

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中,预警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是保障应急响应效率的关键。该系统依托现代通信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实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灾害预警,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短信预警是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手机短信平台,预警信息可以迅速发送到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手机上,确保信息即时到达。微信预警则利用了社交媒体的广泛覆盖和即时分享特性,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预警信息能够迅速扩散,提高公众的知晓率。电视和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是发布预警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紧急情况下,电视新闻和广播节目可以立即插播预警信息,确保偏远地区的居民也能及时获得预警。此外,网络预警通过官方网站、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发布预警信息,覆盖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网络预警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可查询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历史预警信息和相关科普知识,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

4、结论

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通过综合应用水利工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现代监测预警手段,水工环技术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特别是在山区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水工环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防灾效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工环技术将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的特点,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优化水工环技术的应用方案,将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陈亮.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与发展, 2023(3).134-135.

[2]肖蔺.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工程学研究与实用, 2024(10).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