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新”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

作者

田诗晴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 201899

一、背景分析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进一步实现教育变革,新课程和新教材(简称为“双新”)的改革成为首要任务。应国家的要求,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双新”教学。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正式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核心素养所追求的方向和项目化学习的方向是一致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习者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和新知识。项目化学习促使学习者通过探索学科相关的驱动性问题,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理解核心知识,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因此,笔者对部编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进行了项目化设计,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案例简介

项目化学习是系统的学习设计,涉及六个维度(如图1所示)。本项目化学习设计依据上述六个维度进行设计并展开教学。需要说明的是,明确学习成果及公开方式在主要学习实践中已经进行介绍,所以不再重复单独进行介绍。

(一)寻找核心知识,确保“语文味”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并不是从项目和活动开始的,其首要任务是明确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在该项目化学习设计中,笔者首先罗列出了《回忆鲁迅先生》这节课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知识方面,一是人物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及其表达效果;二是细节描写及其表达效果。在技能方面:一是能归纳各个材料的内容;二是概括人物形象特征;三是能梳理材料间关系;四是能从细节描写角度推断作者的情感。其次,笔者将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确定为通过分析细节描写,感受“别样的”鲁迅先生。

(二)设置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性

在明确了核心知识后,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需要形成本质问题,再将本质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在该项目化学习设计中,形成的本质问题是如何通过分析细节描写认识到鲁迅先生的“别样”?由本质问题转化而成的驱动性问题是如何精彩地演绎出“别样的鲁迅”先生这一剧目?为确保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还添加了情境化的内容。我校将要举办第一届“尚伍”戏剧节,本次戏剧节的主题是“演绎名家风范”,每个班级至少要派出一支队伍参加,七年级语文组将根据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组织学生排演“别样的鲁迅先生”剧目。

需要说明的是,在初中教材中有多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有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也有别人为纪念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普遍大众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是不苟言笑、严肃冷峻、倔强犀利的。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多个材料和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爱、亲切、体贴等的鲁迅先生形象。所以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符合“别样的鲁迅先生”剧目,因此,选择此篇文章作为剧目资料。

(三)澄清高阶认知策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项目化学习主要是通过高阶认知带动低阶认知,所以设计者需要澄清驱动性问题和学习成果中包含的主要的高阶认知策略类型。在该项目化学习中,涉及到的高阶认知策略有创见和系统分析。本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是如何精彩地演绎出“别样的鲁迅”先生这一剧目?要排演剧目,就需要学习者根据《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材料,创造出一个新的剧本。其中,材料会被重新组合,内容也会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加工。系统分析就需要学习者在写剧本的时候考虑某一人物关系或者某些场景、事件的改变是否会对整个剧目产生影响,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鲁迅先生形象、逻辑清晰的剧本。

(四)设计学习实践活动,实现有意义学习

项目化学习要培养和提升的是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中能灵活的进行心智转换的能力,这是一种集合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实习实践”。一般来说,项目化学习具有五种实践形态,分别是探究性实践、调控性实践、审美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及技术性实践。项目化学习一般有六个阶段,分别是入项活动、知识与能力建构、探索与形成成果、评论与修订、公开成果、反思与迁移。在每个阶段中,都包含着大量的学习实践,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以下是本项目化学习阶段涉及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实践。

1.入项活动

本项目化学习的入项活动设计了共六项活动:一是启动活动。教师将“尚伍”戏剧节的要求和内容告知学生,激发学生对本项目化学习的浓厚兴趣。二是提出驱动性问题。组织学生对驱动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该问题进行分解,形成思考路径。三是开展头脑风暴。要想演绎好“别样的鲁迅”这一剧目需要做哪些事情?形成初步的成果要点和评价量规第一稿。四是分组。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五是确定时间线。教师明确该项目化学习的进程和时间节点,以及提交剧本和排演的要求。六是明确最终必须的产品。一台“别样的鲁迅”剧目。

这六项活动所涉及的学习实践有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其中,探究性实践表现为学生要对驱动性问题“如何精彩地演绎出‘别样的鲁迅先生’这一剧目?”进行讨论,并对问题进行分解,形成思考路径。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和思考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社会性实践表现为学生要倾听和讨论。在开展头脑风暴时,当一位学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他学生需要倾听并讨论出评价量规第一稿。

2.知识与能力建构

本项目化学习在知识与能力建构这一环节主要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回顾以往知识,形成问题清单。发放KWL表,请学生填写关于鲁迅先生人物形象自己已知的内容、想要知道的部分,在小组内分享,形成小组共同的问题清单。二是学习新课程。教师提供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问题清单和学习任务分析《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本篇课文的核心任务是排演剧目“别样的鲁迅先生”。根据核心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一是选素材。归纳各材料内容并形成小标题,选出适合演绎的素材。二是创剧本。对所选出的素材进行整合,创作剧本。三是选演员。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推断作者情感,选择能演出作者情感的演员。

在知识与能力建构这一环节,所涉及的学习实践有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探究性实践表现在通过KWL表促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获得用于解决当前问题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社会性实践表现在回顾以往知识,形成问题清单和学习有关新课程都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需要倾听和讨论。

3.探索与形成成果

本项目化学习在探索与形成成果阶段设计了三项活动。一是组内分工。每个项目小组成员根据学习任务分别开展选素材、创剧本、选演员等活动。二是小组合作初步完成剧本创作。每个项目小组进一步细化完成剧本创作和排演的日程表。三是小组合作完成剧本创作和排演。小组合作完成分工合作完成“别样的鲁迅先生”剧本创作,并挑选好演员完成排演。

在探索与形成成果阶段,所涉及的学习实践有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和调控性实践。探究性实践在这一阶段表现为学生组织并实施探究,剧本创作需要学生建立起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社会性实践表现在以上三项活动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只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最终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审美性实践表现在排演戏剧需要富有美感的视觉艺术,媒体实践,适当运用媒体技术来增强戏剧的表现力。调控性实践表现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充分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专注且坚持,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4.评论与修订

本项目化学习在评论与修订阶段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组内、组外评价与交流。根据评价量规,项目小组内和项目小组间对所选素材、创作的剧本和排演的剧目进行评价和交流。二是教师提出建议。教师进入到各项目小组内,对素材、剧本、演员等内容提出修改建议。

在评论与修订阶段,所涉及的学习实践有探究性实践。探究性实践表现在能基于证据对他人的剧目表达观点,进行评论。

5.公开成果

本项目化学习在公开成果阶段设计了一项活动,举行班级戏剧表演比赛。在本课学习结束的时候举行一次班级戏剧表演比赛。参与人员有本班任课教师、家长代表、其他年级感兴趣的学生。届时每组人员都需要呈现一台完整的“别样的鲁迅先生”剧目表演,并配上PPT,最终通过投票产生最佳表演小组。

在公开成果阶段,所涉及的学习实践有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探究性实践表现在学生能够进一步运用成果量规对他人修订过的成果进行评价。社会性实践表现在小组成员需要在班级戏剧表演比赛中演绎剧目。

6.反思与迁移

本项目化学习在反思与迁移阶段设计了三项活动。一是完成KWL表中的L(学到了什么)部分。二是填写反思表。如本次团队合作中同伴之间有分歧吗?如何解决的?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处理?本次戏剧中的音乐、图片和内容之间的匹配性如何?下次如何更好地进行改进?三是教师提供阿累的《一面》,学生独立分析人物形象。

在反思与迁移阶段,主要是对社会性实践和审美性实践进行反思,通过对小组成员之间沟通、合作进行反思,还对所排演的戏剧中的音乐、图片等进行反思。

(五)设计全程评价,保障项目化学习有效性

项目化学习要对学习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本项目化学习兼顾成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了评价量规,每个维度5分,满分为100分(如表1所示)。评价对象包括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议,以实现多元化评价主体。

三、分析与反思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独特价值。学生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核心知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逻辑性、批判性思维,增强对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写作能力等。在经历过本次完整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后,笔者有如下几点反思:一是项目化学习设计不同于简单地设计一项活动。在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能准确的把握学科核心知识,并以此设计出本质问题,再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同时,还需要思考高阶认知策略,设计出学习实践活动,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评价。二是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项目化学习对于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为避免有学生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与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和小组分工合作时注意引导,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三是关注项目化学习的全程性评价量规设计。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对项目化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全程性评价量规是否能够覆盖项目化学习全过程,对学习者是否具有实际的评价意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再思考。为了设计出更有效的评价量规,可以借助备课组、教研组的力量一起商讨,保证评价量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王涛.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4):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3]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0.

[4]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