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
李俊峰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的重要责任,面向青年学生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是高校落实和细化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依托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优势,厘清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对于增强高校在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的思政引领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础
向青年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学理哲理,引导他们系统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本义、思想真义和价值要义,是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生成的逻辑前提。
1. 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何而来”的道理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各自发展中创造并壮大着中华民族。”[2] 历史上各民族基于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血脉交融,共同建构了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近代以来,民主革命进程中各民族人民携手拯救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有力激促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体制建构和社会结构重塑,积极发展以平等、团结、区域自治、共同繁荣为主旨的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的“红利”为各民族同心同德奠定了坚实的“绩效正当性”。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全局性战略谋划、面向世界百年变局的主动应对、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考量,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然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课正是在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生成的历史源流、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的过程中,铸牢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础。
2. 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时而新”的学理
学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3]在概念和范畴维度,我们党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范畴。在命题维度,我们党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新命题。在原理维度,提出了以“十二个必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工作思想,以“五个共同”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五个相”为基本内容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四个与共”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等“新思想”。向青年学生系统阐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概念、新原理,是高校思政课构筑青年学生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基础的关键所在。
3. 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所是”的哲理
哲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规定了学理“是其所是”的本质意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相辅相成,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受到意识的能动性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和升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久久为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是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能够持续推进的内生动源。高校思政课正是立足于后者,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自信自立的精神主动、胸怀天下的道义格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多元一体的“国家民族”格局之下,正确把握个性与共性、个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处理的核心问题。高校思政课正是通过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系统思维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以问题导向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守正创新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二、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
个体间的情感共鸣是社会共同价值得以确立的主体性根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意蕴,引导青年学生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感、荣辱感、义务感、使命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遵循。
1. 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感
在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中,家是最基本的伦理单元。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的形象塑造,生动呈现了各民族之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相处的深厚情谊。一方面,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往往进行通婚和联姻等族群融合,进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以丝绸之路为标识的经济往来,还是以坚持“大同”“和合”为标志的文化融合,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经济依存性和文化统一性。各民族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经济依存关系和文化统一关系,历史地建构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伦理实体。作为“家庭成员”,各族人民都肩负着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相亲、互助、和睦的道德责任。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在分析“中华民族大家庭”伦理意蕴的基础上,彰显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责任感,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
2. 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荣辱感
荣辱感是人们基于特定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对自身或他者的行为所产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与共”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形态,其中就包含“荣辱与共”。在世界殖民主义扩张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明将戚继光抗击倭寇,还是清朝抗击沙俄、葡萄牙、荷兰等侵略势力,亦或是近代以来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下各族人民结成最广泛的抗击侵略统一战线,各族人民在行动中表现出了以民族独立和复兴为荣、以民族压迫和衰落为耻的强烈情感认同。对高校思政课而言,高度彰显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因外族入侵、列强殖民而形成的羞耻感,因抵抗侵略、争取解放、谋求复兴而形成的荣誉感,是其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协同发挥民族荣誉感的正向激励功能和民族羞耻感的反向激励功能,持续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
3. 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义务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我们党的政治义务,也是我国政府的政治义务,同时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政治义务。作为中国公民应尽的政治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第 52 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序言”中也明确规定“要反对大民族主义”[5]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公民在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的同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正是在培养青年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的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增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义务感。
4. 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感
在道德情感论的视域中,使命感源于个体对道德义务的主动内化,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所规定的责任、规范、目标、价值取向等的高度情感认同。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必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我们党之所以有实现民族复兴的底气,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化承续与创新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中华文明之所以辉煌,根本原因在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继续伟大、中华文明继续辉煌的重要支撑,它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形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使命感。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在义务感的维度,其铸牢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遵循即是引导青年学生在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和文明底蕴的基础上,增进青年学生对民族复兴使命的强烈情感认同。
三、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志支撑
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那么民族意识教育“则致力于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民族该有的样子”[6]。对于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而言,“一个民族该有的样子”表现为民族成员在意志层面形成对本民族的精神根源、信仰内核、理想信念的高度自觉。
1. 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是一国文化的普遍原则”[7]。作为“普遍原则”,民族精神一方面是一个民族道德风貌、社会理想、价值追求等等高度凝练,展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民族精神由全体民族成员共同塑造,展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对全体民族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中华文明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的精神根源。近代以来深重民族危机下民族意识的觉醒,本质上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一百多年来,爱国主义先后熔铸于抵御外辱、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有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需要爱国主义的意志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强化这一意志支撑。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引导青年学生在把握民族精神内涵特质的基础上,自觉树立矢志报国的远大志向,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
2. 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支撑
习近平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8]。就内涵而言,“共有精神家园”包括各民族长期以来共建、共享、共治的所有精神生活质料,例如道德理想、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等,其中居于主导的是各民族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民族共同体而言,核心价值观集中成为一个民族行有所依、动有所归的终极价值原则。作为新的历史方位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互嵌结构,以家国情怀的传统伦理进阶模式塑造了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价值逻辑。民族成员个体——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以家国情怀为伦理底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遵循,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深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意蕴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信仰。
3. 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支撑
信念是个体意志得以生成和锻造的关键支撑,也是意志的高阶形态。在构成民族意志的诸要素中,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侧重于“由外向内”的驱动方式,而共同信念则侧重于“由内向外”的驱动方式,是共同体行动的主导性内生动力。自秦以降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立王朝政权,无一例外都“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9]。在这一共同信念的内在驱动下,各民族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共同书写了宏伟壮丽的民族史诗。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作为民族实体而非“想象的共同体”,正是因为有着团结奋进的共同信念作为支撑和动力。共同的信念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确立的根本性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内容和主导目标,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导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根本上,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系统把握各民族团结奋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驱动作用。
四、结语
“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必须积极做好形势研判,在深度、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建设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基础上,主动肩负起铸魂育人的使命。高校思政课要自觉遵循立德树人的基本规律,以守正创新推动内涵式发展为原则导向,在坚持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努力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努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温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5.
[2] 李静.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5.
[3] 肖贵清. 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9):4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3:2.
[6] 徐欣顺.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脉与魂脉——兼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教育理路[J]. 民族教育研究,2025(2):17.
[7] [ 德 ] 黑格尔 . 历史哲学 [M]. 王造时,译 .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46.
[8] 习近平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N]. 人民日报,2021-08-29(001)
[9] 习近平 .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0.李俊峰(1992-08)男, 汉,博士,讲师,安徽省六安市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基金项目:校级科研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xjxm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