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李昆燕 夏侯文鑫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自信已成为新时代高 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了个体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思政课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 文化自信,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课题。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当前高职 院校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随后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通 过这些路径的落实,旨在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树立牢固 的文化自信,从而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思政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 重要力量。通过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 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然而, 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与挑战。因此,积极探索能够增强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文化繁 荣发展。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须公共课程,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课程,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 能够帮助学生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自信。一方面,通过案例的分析把 握和实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共同构筑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辨 是非、丑恶、真善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文 化自信的培育之下,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当面临外来技术与理念时,学生能 够更有信心更加坚定的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外来成果,避免盲从与跟风。
(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政治理论与文化传承的融汇,学生能够从中领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一方面,注重理论学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生能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根脉,形成独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 内涵以及精神品质;通过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 领会蕴含其中的激励人民投身于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 促进知行合一。思政课既注重理论学习,更强调实践锻炼。教师通过设计多种实 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把握,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 实践的升华,学生更能够从中洞察时代责任与使命,进而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贡献自己的精神力量。
(三)提升健康的心理状态
通过学习,学生拥有的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其对自身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认同, 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这种认同能够帮助其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增强自我认同感 与归属感,使其在面对学业压力与社会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定地应对,从而减少 自我怀疑与不安带来的困扰。此外,这种积极肯定的心态,也为学生的人际交往 带来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促使学生在交流交往中,保持自尊与自信,更加自如与 坦然。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学校思政课教学的不断改革,学 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对文化自信的获得感不断提高,通过参加文化宣讲活动等,不 断展现出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然而,尽管大学生对于文化的热爱整体向 好,但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教师个体因素制约
当前,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成才 过程中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这导 致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对于文化内容的深刻的感悟与体验。此外,教师个人文化素 养与教学能力,也成为影响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因素。在课程教学中,有效 的融入文化因素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内容的转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固化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以传统的灌输为主,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导致文化自 信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单一重复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影 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新媒体资源在教学 中运用不充分,使得学生对于西方文化陷入一种盲目崇拜的误区,忽视了中华文 化的价值。
(三)缺乏教育合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尚未形成。一方面,家庭 是学生学习的启蒙,但部分家长对于中华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无法为学生提供良 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当前社会中华文化的宣传无处不在,为学生文化 自信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不良文化现象,这对 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 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通过思政课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职 院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方向。
(一)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文化自信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文化水平对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只有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一方面,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水平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 校内外理论培训、主题研讨、实地参观等活动,深化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自身要转变育人理念,积极主动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为我所用,在备课过程中,集合多元协作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与主动性,引领思政课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二)创新多元化思政课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持续更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大胆突破传统固化的藩篱模式,主动引入优秀的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资源,积极打造学生感兴趣、参与度高、获 得感强的思政课堂,加强对于中华文化魅力的深刻感受,以实现深度理解文化内 涵;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举办丰富的教学活动, 将实践教学真正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举办公益活动、文化考察体验等方式,引 导学生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构建多维度协同育人机制
思政课是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渠道,但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却远远不够,这需要 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可以依靠家校联系等方式,加 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形成促进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合力,例如通过充分 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指导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内容讲解等实践方式锻炼增强文化 自信;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在思政 课程中引入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在实践感悟中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可以通 过师资力量强化、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学资源深挖等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 自信的培育。这些路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激 发学生的文化自觉,为文化强国建设增砖添瓦。未来,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 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人才根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晨.“两个结合 ”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 (01): 152-159.
[2]郝文辉,柯文进.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向度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 (Z2): 59-62.
[3]王晨.“两个结合 ”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 (01): 152-159.
[4]高飞,孟旭. 加强“党史 ”学习教育 坚定大学生“ 四个自信 ” [J]. 教育理论与实 践, 2023, 43 (33) :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