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明会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长春路校区 224400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学习认知。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就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和启发,使他们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进行持续、深入的教学研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有针对性的思维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数学学习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高年级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广阔舞台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学科,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沃土。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级,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其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养抽象思维,贴合学科特征
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相对较强,涵盖了大量抽象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概念、性质和公式等。如果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就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概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从而达成思维培养的目标。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抽象的数字类型,如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涉及大量的理论分析。如果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便难以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理解,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形成必要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将数字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关联。例如,在教授“因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形象地向学生解释:“因数就像是某个数字的孩子,如果一个数字能被另一个数字整除,那么另一个数字就是这个数字的因数。就像15能够被5整除,所以5就是15的因数。”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因数的含义。同时,在介绍“合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之前的类比,进一步解释:“如果一个数字有‘孩子’(即因数),那么这个数字就是合数,也就是说,它除了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字整除。”这样,学生就能轻松理解合数的定义。在教授本单元中其他的数字概念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抽象转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中的抽象知识,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导入逆向推理,绕开知识难点
逆向推理,这一源于逻辑思维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要求学生从知识的反面或结果出发,逆向推导,从而避开认知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教授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瓶颈,还能有效提升其思维能力。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中的“圆的面积”教学为例,这一知识点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要求学生通过图形变换,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或其他熟悉的几何图形,再利用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然而,这一过程对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图形变换的具体方向和关键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巧妙引入逆向推理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圆的面积公式“πr²”,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公式是如何得出的。通过对公式的拆解和重构,学生可以逐渐发现它与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相似性为学生提供了图形转换的灵感和思路,使他们能够尝试将圆“切割”并“重组”为长方形,从而顺利推导出两者面积公式的等价性。在这一过程中,逆向推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帮助学生绕开了图形变换这一学习难点,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逆向推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还深刻理解了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思维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设置操作活动,让思维具备创新性
操作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各种操作活动,从而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积极设计此类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的引导下,不仅能够进行自主操作,还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动力。以“圆”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模块,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紧密相连。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学生可以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发现其本质属性,并实现主观意义上的创新。例如,在教授“圆的组成”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操作活动:在不使用圆规的情况下,绘制一个相对标准的圆形。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创新思维。有的学生直接使用硬币作为模板,沿着硬币的轮廓绘制圆形;有的学生利用绳子和两支笔,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圆规来完成任务;还有的学生以自己的手指长度为半径,围绕手心绘制圆形。这些操作内容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拓展思维,并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通过本文提出的多种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其思维能力全面发展。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领域内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为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慧平,张景淑.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河北教育,2021(09)
[2]李良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