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讨
李桂波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四中学小学部 166300
摘要:小学数学老师巧妙地将日常生活融入教学之中,利用生活化场景与问题作为教材知识的有益补充,使课程进行得更加顺畅自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飞跃。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增长。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刻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富含生活气息、实践操作性和应用价值的教学活动。通过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具体而生动的环境中探索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实用且富有成效。
一、生活化教学的本质
生活化教学着重于强化教学过程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凸显了教学活动的三个核心特性:生活性、实践性与应用性。这一教学模式坚守“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基本原则,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其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在教学内容的规划上,生活化教学精心挑选生活中的实例与资源,以此为基石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数学知识。这种做法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也增强了知识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而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生活化教学则力求将整个教学过程植根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这些熟悉且生动的场景中学习,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领悟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广泛应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生活技能。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有效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最终,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更能全面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自然引入课程内容
学习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地在班级内营造一种温馨、轻松的生活化氛围,以此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增强他们的亲切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放松地融入课堂,主动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和知识上的交流。
以《位置》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住所与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以生动的图画形式融入课件之中。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这些直观的图画,学生能够迅速理解位置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模仿教师的做法,将各自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绘制在图画纸上。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位置关系的理解。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图画并详细阐述其内容。对于表述准确且内容完整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二)融合生活元素于教学内容,深化教材理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不难发现,教材内容日益贴近现实生活,许多知识点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其实际应用或源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深层含义,巧妙融入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使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中的实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的面值种类,激发学生的基础认知。随后,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人民币可以用于哪些场合?”来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消费经历,从而加深他们对人民币使用场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如:“假设老师手上有23元,面对以下商品——数学书15元、笔2元、橡皮擦3元、作业本2元和粉笔盒7元,老师可以购买哪些组合的商品?”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还能促使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更深入地挖掘教材的知识内涵。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深化知识应用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生活化教学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还应将这一理念延伸至课后作业,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有助于知识的消化与内化,最终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形成。
以《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程为例,其核心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积的变化,自主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并通过生活实例的应用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当深入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去“真实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首先,让学生调查并记录家中每月的水电费支出情况,然后假设在电费单价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用水量按照一定比例增加或减少,要求学生计算电费会如何变化;其次,也可以设定一个超市购物的场景,假设某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购买数量按照一定比例增加,让学生计算总价会如何变动。
三、结语
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富有创意的调整与优化,确保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和场景,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投入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秋荣.小学数学巧用生活元素构建高效课堂策略刍议[J].学苑教育,2021(26):35-36.
[2]张婉婷.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山西青年,2021(17):195-196.
[3]郑霞.方法指导拓展思维——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