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真·四探:深度学习视角下“生态小农场”课程的实践研究
王章静
南京市将军山幼儿园
幼儿的深度学习,一般表现为幼儿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内自主探究某些物体或现象,具有强烈的兴趣,高度投入,能自觉迁移和运用已有经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此,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积极情绪为动力,以动手制作为依托,以同伴合作为支撑,以评价反思为主轴。”我园特色的“生态小农场”课程课程,主要以幼儿的问题为出发点,追随幼儿的问题串和兴趣,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种植活动,帮助幼儿建构相关经验的活动。教师以“种植棉花”为契机,和幼儿共同生成一系列种植劳动活动,支持幼儿亲手种植、亲自管理、亲眼发现、亲历成长的种植劳动活动中深度参与,培养其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品质。
一、捕捉真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一)提出质疑的多维探究
幼儿深度学习的开展依赖于其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种植活动中,我班幼儿基于已有经验,选择种植棉花籽,并已知播种前需暴晒三天。然而一场大雨使棉花籽被雨水浸泡,由此引发幼儿激烈讨论:“泡过水的棉花籽还能种吗?”这一问题充分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或同伴的质疑有助于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其能够回顾并反思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形成经验联结,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把握支持契机的窗口。
(二)问题驱动的深度探究
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予指导解决,而是让幼儿通过反问、追问等把问题再次抛给幼儿,从而驱动幼儿深度思考,调整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法,教师提供适当的辅助材料支架,支持幼儿在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动深度探究学习持续进行。幼儿准备好了工具,一起走进小农场,基于幼儿前期的种植经验,教师主动抛出问题:“咱们应该怎么种呢?”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在问题的提出上,教师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进行追问,幼儿在问题的回答上能够很好地结合以往的经验,为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假设试误、推理验证、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二、创设真情境,助推深入探究
(一)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深入探究
问题情境需随种植时间推进和植物生长变化而调整,要具启发性,能激发幼儿深入或持续探究的动力。一段时间后,棉花长大,叶子变化明显。午餐后散步时,幼儿发现棉花叶子有许多洞,意识到出现了病虫害,纷纷担忧起来,提出“棉花会不会死”“是不是生病了”“要不要打药”“怎么打药”“棉花还能长大吗”等问题。回到教室,师幼共同商量治病办法,幼儿议论“生病要吃药”“棉花生了什么病”“找药试试”等。最后,大家决定回家和父母一起查资料,确定治病方法。植物生长需持久观察,幼儿在每日照料中学会耐心。发现棉花病虫害后,他们通过上网、翻书找解决办法,积累经验,这有助于今后积极应对问题。
(二)巧设情境,迁移幼儿生活经验
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还要考虑幼儿自身的学习基础与生活经验,确保幼儿可以凭借自身掌握的经验去获得新的智慧,解决情境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情境才符合现实,符合幼儿的认知基础,情境中的新知识,也会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悟。幼儿在种植棉花过程中能够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借助前期经验,探究适宜的种植工具和棉花种植方法。幼儿在活动中根据已有经验自己探索尝试,建构新的种植经验。幼儿以自己的步子和拳头进行测量,并用尺子做精确确认。紧接着,利用手指长度和小铲子的尖测量一下坑的深度。这些测量方法代表了幼儿可以利用自然测量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师对幼儿的种植行为要加以总结,帮助幼儿梳理种植经验,推向深度学习的发展。
三、基于真学习,引发自主探究
(一)从“预见—行动—内省”:亲历全过程的探究式学习
帮助幼儿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化的学习路径,在“预见—行动—内省”三个阶段(见图3),展开持续的自主的探究式和创造性学习。不过,活动内容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不同,过程也不尽相同,需要进行选择。比如:“棉花籽为什么不发芽”的活动,体现了“预见—行动—内省”的全生命周期,促进其深度学习。
(二)从“输入”到“输出”:经验共享的合作式学习
种植活动的小组学习为幼儿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机会。在这个共同体中,幼儿会产生归属感,会自觉的达成统一想法和行动方向,在行动中自觉共享经验、互相帮助。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争论、产生矛盾,但也正是这些问题,才让幼儿跳脱自我,从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建立自信,并调试方法、改善言行。终于到了棉花收获的季节了,当幼儿走进棉花地,看着白花花的棉花,兴奋不已,大家一起合作,把所有的棉花都摘完了。在采摘棉花活动中,完成这个任务,幼儿都会自发产生沟通和协作的方式,并能够互帮互助,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合作。
四、贴近真生活,支持有效探究
(一)生活实习场,习得自然测量
贴近生活的情境能让幼儿有亲切感,拉近其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助其明白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掌握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棉花长大后,豆豆觉得它好像比自己还高,引发幼儿思考如何测量棉花高度。有的幼儿提议用工具测量,伊伊用魔尺测量,小朋友帮忙连接,汐汐指出要量得笔直,从土地量到最高处。伊伊调整后得出棉花有魔尺 32 个小方块高。大家受此启发,用各自选择的工具测量棉花并记录,打算下周再测比较。生活是最好教材,幼儿用身边物品测量,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测量给了他们充分动手操作机会,让他们积累“一个接一个、首尾相接”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且在操作中不断思考探究
(二)mini 生活馆,体验纺织劳作
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将幼儿生活中常见且感兴趣的职业、劳动场景引入教室,创设大班生活体验馆,让幼儿在“生活化”真实场景中体验社会劳动,自主了解各类纺织劳动特点。在种植角投放采摘好的棉花,让幼儿休息时择出棉花籽并收集,使其明白收集棉花需取完籽才算结束;在美工区,让幼儿画棉花生长变化,用棉花填充缝制的玩具以增强立体感;在缝制区,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纯棉制品,如日常用品、衣物及消毒棉球等,让他们了解棉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组织幼儿用棉花缝制棉包,投放于班级投掷游戏,让幼儿感受其安全省力。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知晓棉花到棉花制品需多道工序,体悟到劳动的艰辛不易。
参考文献
[1] 戴伟 . 一朵棉花,开启自然与课程之门—记田园里棉花生长的故事 [J]. 幼儿 100(教师版).2021 年 09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