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景观园林绿化施工设计及养护技术要点探析

作者

苏楠

身份证:22058119880620039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建设与居住品质被推到城市议程的中心。景观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板块,既负责净化空气、调节温湿、涵养水源,也塑造城市面貌、提升居民幸福感,并延续地方文化。近年,国内对绿化工程的品质门槛持续抬升:从方案编制、现场施工到后期养护,每一步的技术细节与落地成效,都直接决定绿地的生态贡献与生命周期。然而,一些项目因设计脱离场地条件、施工操作随意、养护投入不足,造成苗木成活率低、景观面貌平庸、后期费用高企。梳理景观绿化施工设计的底层原则,厘清施工与养护的技术要点,已成为推动工程走向规范、科学,并构建稳定高效城市绿地的现实需求。为此,本文围绕设计、施工、养护三个环节展开讨论,为高质量落地绿化工程提供技术参照。

一、景观园林绿化施工设计核心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的第一要义是因地制宜,让场地自然属性与使用需求精准对接。前期须系统记录小气候、地形、土壤理化指标及原有植被,据此筛选物种并确定栽植手法,使其顺应生态过程。功能定位——公园、住区或道路绿带— 一旦明确,空间划分便围绕实际使用场景展开,兼顾通行效率与日常便利。此外,需要融入场地历史文化元素,通过植物配置与景观布局来传递地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增强景观的文化辨识度。

(二)生态平衡原则

生态平衡原则关注景观系统在时间尺度上的可持续与稳定。设计阶段应织补连续的绿地网络,使绿地与周边基质耦合,增强系统的自我调节。植物选择须兼顾多样性,乔木、灌木、地被按生态位错落组合,形成结构稳固的群落,防止单一品种带来的脆弱风险。对已受损的地块,应依据具体退化机理实施修复,通过植物重建与土壤改良同步恢复场地功能,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三)多元价值协同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应将美学、功能与可持续置于同一框架。美学上,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塑造辨识度,借植物色彩与季相更替,再借空间节奏与节点收放,呈现层层递进的视觉体验。功能上,先梳理使用者行为,再布置交通与休憩,让场地真正可用。可持续上,优先启用本土植株与低碳材料,配合节水灌溉、透水铺装,压低建造与养护费用,使经济、环境与社会收益同步提升。

二、景观园林绿化施工关键技术要点

(一)施工前期准备

开工前须完成设计交底与现场核对,施工人员应充分理解设计意图;若图纸与现场不符,须在施工前七日向监理及建设方提交书面调整方案。同时,应编制详尽的施工组织计划,明确工序、人员与物资调配。苗木及种子采购须符合设计要求,随货附带县级以上检疫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三证一签”,严禁带病虫苗木进场。此外,土壤处理是地形设计的核心环节,需根据植物生长需求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沙质土壤增施有机肥提升保水保肥能力,黏重土壤掺入河沙改善透气性,盐碱地区需配套排盐工程避免植物根系受损。水体设计需要兼顾生态功能与安全要求,硬质驳岸与生态驳岸合理搭配,岸边种植耐湿植物净化水质;同时设置完善的给排水系统,确保水位稳定且避免积水滋生蚊虫。驳岸施工节点需细化防渗处理方案,采用生态防渗材料减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二)土壤处理技术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基,其肥力与适耕性需经系统改良。施工前须清走场地内废弃物及妨碍生长的杂物,按设计标高整平土地,使坡度满足灌排要求,土块粒径控制在 1.5cm 以内。草坪区应全层深翻至少30cm ;栽植地被处先施腐熟有机肥,再深翻 25-30cm 并耙细。若原土质量不达标,须换填符合 pH<8.5 、全盐量 <0.1% 的种植土,且农田取土深度不超过 50cm 。穴槽栽植前,将腐熟有机肥与土拌匀,表面覆一层熟土,避免根系与肥料直接接触。

(三)种植核心技术

开挖种植穴槽前,须先核对地下管线分布,防止误伤。规则式配置要求树穴行列整齐;自然式布局应还原设计中的自然形态;图案造型则按坐标放线,保证边缘精准。穴槽尺寸须依乔木、灌木或绿篱等类别,严格执行设计规定,挖毕后夯实穴底、施入基肥并灌水沉实。苗木起运坚持“随起、随运、随栽”,常青树按设计控制土球径级,用草绳密包;落叶乔木的主、侧根切口保持平滑,反季节栽植须执行专项规程。栽植时核对苗木位置,回填土分层踩实,栽毕立即灌足定根水。

三、景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

(一)科学浇灌管理

浇灌质量直接决定新栽树木能否成活。栽后前三周应每天给根际和叶面补水,使树干与土壤持续湿润;成活后改为每三天一次,并坚持三至五年,遇雨可酌减。夏季须避开正午,防止水温与地温差异过大而抑制根系。不同植物需水量各异,耐旱种酌减水量,喜湿种保持湿润但忌积水,通过精准供水维持土壤墒情稳定。

(二)精准施肥技术

施肥方案应依据植株生长阶段与土壤肥力灵活制定。乔木宜采用穴施,每次将1 斤复合肥与3 斤有机肥混匀后施入,全年施2–3 次即可。新植树需待嫩芽饱满、叶色转深等成活信号明显后再追肥,过早补肥易灼伤根系。操作应避开降雨时段,选雨前或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并随即覆土。长期单用化肥易致板结,可交替使用有机肥与化肥,既改善结构,也持续提高地力。

(三)综合养护措施

中耕除草应在植株生长期内规律开展,松土深度以 8-12cm 为宜,既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又避免伤及根系。化学除草须选用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防止对周边植物造成不利影响。修剪整形时,应及时剪除丛生枝、病虫枝及枯死枝,使树冠保持通风透光与良好形态。有害生物防控应综合物理、生物与化学手段,对蚜虫、叶螨等害虫及外来入侵植物实施精准治理。日常需清除白色垃圾与枯枝,新栽树木应设支架并围护,防止倒伏及人畜破坏。发现死株应立即补植,苗木须与原品种一致;若因病虫害致死,应先对土壤消毒再行补植。

针对不同季节还需采取差异化养护:春季应重点防治蚜虫等早期害虫,通过涂抹树干阻隔剂或悬挂黄色粘虫板进行物理防控;夏季高温时段需增加叶面喷水频率,同时检查支架稳固性;秋季提前做好树干涂白工作,预防日灼与冻害,并清理落叶防止病虫害滋生;冬季对常绿树种采取草绳缠绕等防寒措施,检查排水系统避免根部积水冻伤。此外,每两年应进行一次土壤养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施肥配比,确保养分供给与植物需求精准匹配。

对于特殊地形或生态敏感区域的绿化养护,需制定专项方案。例如,在坡地应设置阻水沟和导流管,防止水土流失;靠近水体的区域应选用耐涝植物,并控制化肥使用量以避免水体污染。在养护过程中,还应建立完整的养护档案,记录植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养护措施实施效果,为后续养护提供数据支持。

结论

景观园林绿化工程的品质取决于设计是否科学、施工是否规范以及养护是否精细。设计环节应坚持因地制宜与生态平衡,把自然属性、使用功能与视觉美感融为一体;施工时要抓好土壤改良、苗木栽植等关键节点,确保工程实体质量;进入养护期后,需通过合理灌溉、精准施肥等综合手段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唯有让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实现有机衔接,才能呈现可持续的高品质园林,为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洪真 . 景观园林绿化施工设计及养护技术要点探究 [J]. 传奇故事 , 2024(13).

[2] 楼 华 . 景 观 园 林 绿 化 施 工 设 计 及 养 护 技 术 要 点 [J].2024(30):223-225.

[3] 郑策. 景观园林工程中绿化施工设计与养护技术要点研究[J].国际建筑学 , 2025(8).

[4] 余淼, 杨丹. 城市园林绿化施工设计和养护技术要点研究[J].2025(5):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