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领主题化历史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王珊珊
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地矿双语学校 47100
摘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国家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时代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新课程标准更突出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出历史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把通史内容和主题教学相结合,构建学习板块加学习主题的课程体系。[1]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实践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我结合《早期殖民掠夺》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课例探究。
关键词:问题引领;主题化;历史教学
《早期殖民掠夺》是九年级上册关键一课,它拓展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影响,总结本单元脉络,整合主题,并推动下一单元资产阶级革命的学习,本课承上启下,连接文艺复兴、新航路及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是理解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关键,而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呢?我明确了以下几个重点。
一、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探究历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教学改革强调以问题引领课堂,如谈话法、问答法、发现法等,儒家经典《学记》亦提倡引导与启发,我校实践的“三环五步教学法”依托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形成初步认知后,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引领应遵循学生的认知、思维、心理及历史教学规律,本课以马克思评价早期殖民扩张的视频导入,分层次设置预习问题,从基础知识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到思考性问题深入探究历史现象原因,再到合作探究类问题设计三角贸易示意图并分析影响。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通过师生交流碰撞,深化重难点知识认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认知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过渡和发展,达到理想的学习境界。
二、设置学习主题,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主题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课设计围绕早期殖民掠夺,分设葡萄牙和西班牙、英国(三角贸易)、英荷法殖民争霸及影响等子目,以主题为纽带,紧密联系各部分,形成整体认识,使学生全面理解早期殖民掠夺。主题化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如以三角贸易整合历史、地理等学科,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核心素养,整合单元知识,理顺逻辑关系,本课作为单元末课,设置课堂闯关梳理“走向近代”单元,绘制思维导图,为下单元学习铺垫。
三、问题引领与主题设置有机结合
主题化学习易致知识碎片化,时序不明,我们采用问题引领+主题教学方式,聚焦任务驱动,明确主题目标,设计有效问题,细化主题,辅以教师引领与知识补充,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历史发展时序清晰,脉络明了。[3]以主题为纽带,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把课文内“子目”与“子目”、单元内“课”与“课”、模块内“单元”与“单元”的内容无缝对接,达到“跨度”和“高度”的有机融合。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通过提炼切合教材的主题,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课以早期殖民扩张为主题,先探讨西欧殖民扩张的整体原因,再分别讨论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国的殖民扩张,特别是英国崛起过程,避免知识碎片化。通过材料和背景分析,联系前后课及单元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和历史时序性,这样的设置既让学生了解殖民扩张过程、影响,又使知识点间相互联系,形成连贯历史认知,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非孤立,由多种因素促成,为之后世界近代史模块学习做好铺垫。
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4]。本课通过丰富图文资料和补充史料,展示殖民扩张的野蛮行径,培养学生是非观念,学生绘制三角贸易示意图并分析影响,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重点评价早期殖民扩张,基于多样史料,全面客观认识其对欧洲、世界及亚非美洲的影响,培养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联系近代侵略史,培养家国情怀。通过资本主义兴起主题探究活动,学生清晰认知步入近代单元基础知识,绘制思维导图培养时空观念,深化历史发展规律认知,形成唯物史观,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立足课程内容综合化,服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主题化教学还应尽可能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而应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伴随了课程学习始终。在学习开始之前,通过师生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学情尽可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性评价,据此设置分层次预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预习反馈、课堂提问、小组成果展示、习题演练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形成性评价;在课程最后,设置以资本主义的兴起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便每位学生得到自己关于课堂和单元的学习情况的反馈。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发展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此外,除了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以外,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学习的评价主体。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通过激励学生自评、互评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切实的评价,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评价更加完善。本课结合问题引领与主题化教学,学生反响佳,问题简化历史,分层设置满足各层次学生,整体效果好,但绘制示意图和思维导图时,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而思路不清,今后将继续优化问题引领与主题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佳学习路径,并为一线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五、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吴昌叶.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4(1):69-73.
[4]戴羽明,范英军.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理解与教学转型——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1):58-63.
[5]雷欣.论促进学生学习态度优化的教师课堂评价行为[J].当代教育论坛,2008(1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