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与美术审美素养的交融性探究

作者

蔡藿

福安市实验中学 355000

摘要:本文深度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与美术审美素养的交融路径,旨在提出一套创新教学策略,全面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文章深入剖析美术与古诗词的内在联系,揭示美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独特价值,通过配画创作、水墨画诠释、多媒体辅助等实践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他们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美术;语文古诗词;审美素养;实践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初中美术与语文古诗词课堂的紧密融合,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学生对古诗词意境领悟的关键举措。让学生在美术的直观表达与古诗词的深邃意境间自由穿梭,实现审美素养的交融性飞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美术与语文古诗词课堂融合的必要性

美术与语文古诗词课堂的深度融合,其必要性不言而喻,为教育创新开辟了新径。美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艺术媒介,如同桥梁般连接着古诗词的抽象意境与学生的具象认知,它不仅能直观展现诗词中的如画景致与细腻情感,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词深层内涵的理解与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以通过画笔挥洒,亲身体验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乐趣,不仅审美感知力得以敏锐提升,艺术表现能力亦随之增强,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华丽蜕变。美术与古诗词课堂的融合,不仅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滋养,更是对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有力推动。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中美术审美素养的交融策略

(一)给古诗词配画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拥有丰富的资源来引导学生将诗词内容与美术创作相结合,以此深化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以《春》为例,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春日景象。在教授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详细解读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然后鼓励学生以这些意象为灵感,创作一幅表现春日景色的美术作品。这样的创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捕捉诗词中的细节,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并让学生将这些场景通过画笔描绘出来。这种创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心中勾勒出济南冬天的静谧与温暖,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构图能力和色彩搭配技巧。为了使这一教学策略更加有效,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诗词的意境,并分工合作完成一幅大型美术作品。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二)利用水墨画诠释古诗词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其潜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在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水墨画,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古诗词意境的窗户。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首诗词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宁静的山居夜景。在教授此诗时,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幅描绘山间夜景的水墨画作为辅助教材,画面中,空山新雨后,明月高悬,清泉潺潺,竹影婆娑,一切显得那么和谐而宁静。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水墨画,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他们进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感受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行创作水墨画,以表达对《山居秋暝》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在创作前,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些基础的水墨画技法教学,如如何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不同的景物,如何运用留白来营造空间感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再现诗中的山居夜景,无论是那轮皎洁的明月,还是那条幽静的溪流,都可以成为他们笔下的风景。为了使这一教学策略更加有效,教师还可以组织一次“诗词与水墨画”的主题展览,展示学生们的作品,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让他们在互相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借助水墨画作品,并鼓励学生尝试自行创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审美教育

在现代教学技术的推动下,古诗词与美术的融合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的经典诗词,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多媒体手段融合美术元素,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成为了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课件,将诗词内容与美术作品相结合。通过展示与月亮相关的经典绘画作品,如《月下独酌》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月夜的静谧与深远,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诗意氛围。在观赏画作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意境与画作之间的联系,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月下独酌》中诗人独自饮酒赏月的场景,从而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制作一段关于《水调歌头》的动画短片,将诗词中的景象与情感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同时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让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受中,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为了使这一教学策略更加有效,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诗词配图大赛”,鼓励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并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和分享。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让他们在相互欣赏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与美术审美素养的交融,是新教育改革的关键路径。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于美术与诗词间,深切感受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本文策略,以实践为基,旨在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教育改革深化,持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兼具艺术感知与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共创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

[2]苏秀玲.诗画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天地,2019(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