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儿童视角生成班本课程的实践
顾晔
常州市天宁区翠竹幼儿园 213000
前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孩子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本文以大班探究“土灶台选址”为例,基于儿童视角,探讨教师如何捕捉幼儿兴趣,在支持幼儿探究活动过程中,生成班本课程,从而促使幼儿在此过程中获得经验。
一、在倾听中捕捉兴趣
片段一:你知道灶台吗?
在一次户外野餐游戏中,孩子们捡了好多的树叶、树枝来“烧饭”,昕悦说:“我们烧了好多好吃的,大家快来吃呀!”淇淇说:“可惜都是假的吃,要是真的该多好啊。”梓祺说:“是呀,我们小菜园里种了好些菜呢,要是这些菜能摘下来就能烧就好了。我乡下奶奶家就是有那种土灶台,田里的菜摘下来就放在灶台里炒的。”昕悦和淇淇问到:“土灶台?土灶台是什么?和我家烧饭的灶头一样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灶台在城市生活中已难觅踪迹,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土灶台,他们对灶台有的熟悉,有的陌生,这些都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孩子们的讨论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灶台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和家里的煤气灶有什么不同?能不能在幼儿园也搭建一个灶台呢?……
思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多次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当幼儿产生问题,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把握契机,给予支持,并耐心地启发引导,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愉快的体验。关于土灶台的讨论不仅仅是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也唤起了我对于幼儿接触和理解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土灶台作为一种已经远去的记忆,在城市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少见,孩子们对于灶台的好奇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探索和认知。因此,教师及时给予回应,满足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为继续探究和丰富经验提供平台。
二、在亲历中回归生活
片段二:灶台砌在哪里?
在实地考察前,我们在班内展开了一场讨论会:在幼儿园搭灶台到底什么地方最合适?
怡霖:我觉得在足球场最合适,因为那里很宽敞。
昕悦:灶台应该搭在沙池里,这样不会着火。
睿睿:沙池那里风吹了会有沙落在锅子里,还是在彩虹跑道吧,那里也靠近沙池。
梓祺:菜园里最合适,拔了菜洗干净就可以下锅啦。
思考: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主张教育活动要从儿童的兴趣、问题、经验出发,所以儿童才是课程的缘起。“生活即教育”,只有贴近生活的课程,才是儿童感兴趣的。
在本课程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探究土灶台兴趣,教师追随幼儿兴趣展开了有关灶台的一系列活动。从调查“土灶台”,到实地考察改造土灶台的选址,再到给园长妈妈写信说明理由,征得她的支持,最终落实改造土灶台。这一步步走来,幼儿不再是课程活动被迫的接受者,而是成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老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实施者,而是成为和幼儿一起发现、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三、在探索中构建经验
片段三:怎么跟园长妈妈讲?
怎样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园长妈妈?
想砌灶台,位置也决定好了,怎样把这个想法和方案告诉园长妈妈,让她批准呢?光嘴上说,又怕到办公室里讲的时候忘记了,怎么办?把我们的想法写下来交给园长是个不错的建议,但是我们不会写字怎么办呢?
片段四:尝试用图画、符号记录想说的话
晞晞:有一些字太难了,我不会写。
睿睿:我只会画画?老师,我可以画下来吗?
针对“不会写字”这个问题,我结合前书写发展特点进行引导,大班的孩子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平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将语言转换为图画或符号的表征经验。我事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一些用图画的形式写的信,孩子们尝试看看画面内容说一说。在观察中大家发现可以通过涂鸦、符号等形式代替文字,以画代话的方式来表达信的内容。
思考:幼儿的表征随着他们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不断发展,他们自发的表征行为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思维、想象、情感表达等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也为教师提供了解、解读的通道。通过幼儿的语言、绘画、符号记录等表征方式,体现了幼儿当下的认知和思维,对信息的采集能力。教师通过这些表征看懂幼儿、发现幼儿的想法、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关键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支持。
在经过了大调查、实地考查、投票评选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孩子们总结出了几个场地的优缺点,并对水池和菜园两个地方的选址争执不下,迟迟不能统一意见。为了征得第三方的意见,大家派出了幼儿代表向园长妈妈写信说明理由,并邀请她一起在实地调查,最终确定了土灶台选址。
四、在实践中不断拓展
片段五:区域拓展《给好朋友写一封信》
思思:睿睿,我想给你写一封信。
睿睿:但是我怎么知道你画了什么呢?
思思:我有办法,我们可以规定图案来表示。
睿睿:如果我还有看不懂的怎么办?
思思:不要紧,我来说给你听。
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信的内容,我想:不如就此为契机,鼓励幼儿给朋友写一封信,从而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随后,我又在区域中投放了纸笔,大家尝试和好朋友写一封信,一段段生动的画面,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跃然纸上,一张张空白的纸被富有童趣的图案、特别约定的符号填满。孩子们在你说我讲、你谈我写的情境中享受着写信、读信的乐趣。
思考:
大班的孩子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平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将语言转换为图画或符号的表征经验,教师可以结合前书写发展特点进行引导。我事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一些用图画的形式写的信,孩子们尝试看看画面内容说一说。在观察中大家发现可以通过涂鸦、符号等形式代替文字,而且图文并茂的信能更准确地表达幼儿的情感,补充幼儿阶段表达能力的不足。同时对于那些情感比较内敛,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幼儿,写信是一种很适合的表达方式。从给好朋友写信到给园长妈妈写封信,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从中不仅获得了书信格式的经验,还尝试运用符号、画面等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平行游戏到合作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我们要拆家啦》课程开展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没有过多干预幼儿的想法,而是秉承把游戏还给孩子的理念,顺应他们的内在动机和真实需求,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陪伴、鼓励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事,也是我们开展课程活动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