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法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差异
康灵蕊
伊宁市总医院北京路街道分院 835000
慢性疼痛是一种在临床中普遍存在的疾病,具有病因复杂,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在全球的患病率已达到11%~40% 。持续疼痛对患者造成多方面的负担,影响睡眠质量与情绪,同时由于治疗持续时间长,患者机体功能难免会收到影响,免疫力降低,进而引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随着临床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对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案在不断优化,其中针刺疗法得到了较好的评价。针刺治疗主要依靠刺激穴位,通过周围神经纤维信号的传导机制改变中枢调控机能,或刺激头部皮质投影区激发中枢调节机制,然后将镇痛信号传至周围神经,激发机体的双向调节,改善疼痛 [1],并激发自愈机制。本文将针对常见的临床针法,在慢性疼痛的应用中进行疗效分析。
1 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在中医理论中强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主张通络化瘀来达到止痛的效果,多使用中药联合针刺与推拿等,而中医针灸是治疗慢性疼痛最重要的方案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经脉、穴道,达到通络,改善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经过试验证明,此方案可激活内源性脑啡肽释放,达到镇痛的作用;并且针灸还参与维持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其他受体的平衡,进而达到控制痛觉传导的作用;通过多靶点调控机体炎症反应,调节促炎因子(如 TNF- ∝ 、IL-1β、IL-6)与抗炎因子(如 IL-10)的动态平衡;抑制神经源炎症反应,减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神经肽的释放;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联合作用达成抗炎的效果 [2]。针对膝骨关节炎中,通过局部穴位刺激进行疏通经络,其在短期的疼痛缓解上有显著疗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通过干预肌筋膜触发点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对紧张型头痛及偏头痛均具确切疗效,调节头部气血,能显著降低发作频率;慢性颈痛,针灸结合牵引等疗法能有效减轻疼痛并改善睡眠质量,体现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综合治疗特色 [3]。根据患者病灶点与实际病情,针法治疗又被细化出更多的分支,常规中医多采用手针,即将针刺入穴位,通过不同力度的捻转针头,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现代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理需求,增加了不同的针刺法,如电针,向穴位输送电流以达到增加刺激的目的。
2 手法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经前期综合征又称经行头痛,临床中主要为前列腺素、雌激素异常紊乱或遗传相关,根据李杏昌等人的研究表明,采取运土化升针法,刺激足三阴经原穴、百会穴可起到疏经通络,理气活血的功效,可有效的对患者血清前列腺素 F2α (PGF2α)、前列腺素 E2(PGE2)、一氧化氮、 血浆 内皮素-1(ET-1)及β- 内啡肽( β -EP) 水平产生影响[4],恢复激素平衡,减轻患者脑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头痛的症状。
杨韵鸿等人的研究中显示,肠道炎症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通过针刺疗法可改善菌群恢复,调节脑肠轴实现平衡菌群目标。作用机制为刺激穴位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利用免疫途径影响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其是调节躯体与内脏感受功能的中药传导通路,在 DRG 神经元异常放电后则会出现痛觉过敏、感觉异常等刺激,纠正 DRG 神经元达到改善疼痛的目的 [5],并且临床发现,短链脂肪酸(SCFAs)在稳定状态下具有抑制炎症并保护肠道与免疫调节的功能。
3 电针刺激中枢神经调控与抗炎效果
根据魏夏利等人的小鼠研究中表明,常规电针刺激述腧穴的基础上,联用调神电针刺激百会穴与印堂穴,可显著缓解慢性疼痛及负面情绪,增强多巴胺神经元活性。此方案不仅能有效缓解各类急慢性疼痛,还可通过调节杏仁核等,向神经递质改善负面情绪,同时根据小鼠对照试验,相比于常规述腧穴刺激,使用调神电针治疗,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区域的内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及蛋白表达均有所增加,且疼痛缓解的诱发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明显,更有效的证明了其对疼痛缓解的疗效 。
在司雨欣等人的研究中,电针刺激以足三里为主穴的疗法,激活机体的迷走 - 胆碱能抗炎通路,达到抗炎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针刺疗法刺激神经传递信号至中枢神经,兴奋迷走神经背核及颈部迷走神经主干,激活其释放乙酰胆碱,其神经递质的特异性作用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 α7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达到抑制核因子 κB( NF-κB )等促炎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与白细胞介素 -1β (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释放,实现控制炎症的目的[7]。
多项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 -10(IL-10)在一直抑制促炎因子生成外,可促进抗炎因子的产生,组织因子联反应达到镇痛作用。针刺穴位后协同电针增加 miR-2333P 表达,抑制神经细胞的自噬,并减少促炎因子的表达,同时增加 IL-10 活性,起到缓解患者疼痛的作用 [8]。张柏雯等人的研究中也强调,使用电针刺激后三里、昆仑穴可增加海马 CA1与CA3 与和齿状回神经肽 Y的阳性反应,达到改善炎性疼痛等效果[9]。
4 结论
在应对慢性疼痛的临床实践中,针刺治疗的优势不断被发现,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对应的针刺治疗,有效的改善其疼痛症状。通过刺激穴位达到调控中枢神经抑制疼痛、促进抗炎细胞的生成等方式,针刺治疗都展现出了优势和良好的应用效果,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也可缓解患者因为长期疼痛引发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根据研究证实,疼痛与负面情绪二者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因其涉及的脑区有部分重叠,所以有着相似的生理机制,在调节疼痛时,不良情绪也有一定缓解[10],同理,通过改善情绪与加强自我调节,对患者的疼痛缓解都有一定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针刺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具有创伤点小、出现不良事件以及副作用的发生率较少,并均低于患者使用抗炎药物或镇痛药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自身免疫系统与神经元,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为患者提供安全可持续的治疗选择。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治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作用机制方面将进一步完善,为改善患者的慢性疼痛增加更多治愈途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佩云 , 苑功名 , 徐媛 , 等 . 基于炎性痛模型初探针刺对cGAS/STING 信号通路的双向调节效应 [J]. 陕西中医 ,2025,46(06):746-750.
[2] 胡嘉元 , 邱瑞瑾 , 李心怡 , 等 . 中医药治疗慢性疼痛临床效应多维评价方法的研究思路 [J]. 世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 ,2020,22(01):1-6.
[3] 陆大远 , 贾佩玉 , 韩奇 . 针灸在老年慢性疼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4,30(01):253-257.
[4] 李杏昌 , 韩宇樱 , 吴小玲 , 等 .“运土化升”针法治疗经行头痛的效果研究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41(07):785-789.
[5] 杨韵鸿 , 兰蕾 , 蒋凡 , 等 .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3,41(10):214-217.
[6][] 魏夏利 , 舒晴 , 田峻 , 等 . 基于“调神”腧穴配伍的电针通过激活奖赏改善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 医学版 ),2024,53(06):765-772.
[7] 司 雨 欣 , 张 庆 祥 , 安 家 莹 , 等 . 慢 性 疼 痛 伴 焦 虑 动 物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效应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5,33(05):739-755.
[8] 张柏雯 , 戴晓红 , 刘婷 , 等 . 近五年针刺治疗慢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J]. 环球中医药 ,2022,15(05):888-894.
[9] 苑功名 , 谢飞 , 李飞洋 , 等 . 基于大脑海马区参与疼痛探讨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J]. 针灸临床杂志 ,2024,40(05):1-6.
[10] 王笑珂 , 舒晴 . 慢性疼痛与负性情绪的神经交互机制及综合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J]. 中山大学学报 ( 医学科学版 ),2025,46(02):19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