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周春霞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深入探讨了其重要意义、理论基础,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多维度的培养策略,包括基于情境体验的语感启蒙、借助多元阅读的语感深化、通过言语实践的语感锤炼以及依托合作学习的语感提升等。通过详细的教学实例阐述各策略的实施过程与效果,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以促进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培养,推动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语感培养;语文教学

一、引言

随着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也在发生深刻变革。语感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表达、审美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能力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关联

(一)语感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首要维度。语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敏锐地感知语言材料,理解字词、语句、篇章的结构与意义,从而实现语言的有效建构。学生凭借良好的语感,在口语与书面表达中能够准确选择词汇、运用句式,使表达更加流畅、得体、生动,进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具有较强语感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根据表达意图自然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正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体现。

(二)语感有助于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感的培养过程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紧密相连。在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例如,在阅读一篇复杂的记叙文时,学生通过语感捕捉关键信息,分析人物关系、情节发展,进而概括文章主旨,这一系列过程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同时,语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赏析诗歌时,学生凭借语感对诗歌意象的感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意境,推动了创新思维的提升。

(三)语感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离不开语感的培养。学生通过语感能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诵读古诗词时,对平仄、押韵、对仗的感知体现了韵律美与节奏美;对诗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世界的体会则彰显了意境美与情感美。基于这种审美体验,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能够借鉴美的形式与表达,进行审美创造,如创作富有诗意的短文、编写优美的广告语等,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语感承载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传承文化。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通过语感体会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例如,在阅读《论语》中的语句时,学生借助语感理解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与道德规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活动。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情境体验的语感启蒙

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在教授 “家庭生活” 主题的单元时,教师可设置 “家庭聚会” 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家庭成员,进行对话交流,如讨论晚餐吃什么、分享最近的趣事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礼貌性,通过这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初步启蒙学生的语感。

利用多媒体情境

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学习描写自然风景的课文时,教师播放相应的视频资料,展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美丽景色,同时配以轻柔的音乐和优美的朗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将文字与画面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用文字描绘出如此美妙的景色,如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学生通过对比画面与文字,更好地理解语句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激发语感。

(二)借助多元阅读的语感深化

课内精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经典课文进行精读指导。从字词的理解到语句的分析,从段落的结构到篇章的布局,全方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在学习《翠鸟》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中的 “蹬”“箭” 等字词的精妙之处,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然后分析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如描写翠鸟外形与翠鸟捕鱼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总结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通过这样的精读过程,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深化语感。

课外泛读

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教师推荐适合小学生的书籍,如童话、寓言、科普读物、经典名著简写本等。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语言材料,增加语言输入量。例如,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可以感受到童话语言的奇幻与优美;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能够学习到科普说明性语言的严谨与简洁。通过这种多元的阅读体验,学生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并且能够逐渐形成自己对语言风格的理解与判断。

(三)通过言语实践的语感锤炼

口语表达训练

组织各种口语表达活动,如演讲比赛、小组讨论、故事讲述等。在演讲比赛中,学生需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演讲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精心组织语言,考虑词汇的选择、语句的通顺、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的表达。例如,在以 “我的梦想” 为主题的演讲中,学生可能会说:“我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在浩瀚的宇宙中探索神秘的星球,我要像勇敢的先驱者一样,冲破未知的黑暗,为人类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样的演讲训练,学生不断锤炼自己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实践活动

开展多样化的写作实践,包括日记写作、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等。在日记写作中,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经历体验,自由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表达。例如,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学校举办了运动会,操场上热闹非凡。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观众们则在一旁呐喊助威,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 看图作文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图片展开想象,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命题作文则针对特定主题,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与表达,如写《感恩》,学生需要思考感恩的对象、原因以及如何表达感恩之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感与写作水平。

四、结论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基于情境体验的语感启蒙、借助多元阅读的语感深化、通过言语实践的语感锤炼以及依托合作学习的语感提升等多维度实践策略的实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时代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2]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3] 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4] 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 [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

[5]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6]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7]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C].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

[8]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 [M]. 语文出版社,2023.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思趣课堂视角下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