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辅导员谈心谈话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作者

蒋宇杉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校级课题:人际距离视角: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 2024FDYZXB04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和学生能否实现有效沟通,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落实并取得成效。因此,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过程中的显示问题急需厘清与澄明,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发展特点的谈心谈话策略与路径,亟需得到优化与应用。

关键词:辅导员,谈心谈话,高等教育,策略

一、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师生交流的高度重视。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增强师生间情感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学生交流,给青年学子回信,为广大学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再一次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师生交流作为教师进行教育与管理的重要载体,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在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交流式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倡导师生通过平等往来、彼此理解进而构建交互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的作用下,实现更具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愿景。

(二)谈心谈话是增强师生交流实效性的重要抓手。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2022年,思政司发布《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在第9条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中,更加突出要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落实,做到谈心谈话常态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辅导员提升谈心谈话工作水平,以期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三)谈心谈话工作缺乏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机制。

谈心谈话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为常见、应用最为广泛、最直接有效的工作方法,且在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和加强心理健康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实际思想谈话和日常谈话的实践中,因辅导员个人谈话技巧不强、专业水平不高、成效评价不足、成果转化不显,以及00后学生在思维方式、情感特点、朋辈文化、他人接纳等方面具有新的群体特点,再加上师生人际关系中客观存在的思维建构差异、社会层级差异、群体文化差异等,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存在情感背离、沟通不畅、文化隔阂、角色排斥的人际关系远距离现象。目前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推进大都基于多年本体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持和长效机制,辅导员无法从多维度、多视角、多领域分析解决问题,也难以挖掘与学生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作用,致使辅导员谈心谈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欠缺,谈心谈话效果在一定程度出现折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受到阻碍。

二、辅导员谈心谈话的现实困境

(一)谈心谈话主体:学生中心与教师控制

在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控制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辅导员往往不自觉地扮演了主导角色,对谈话的内容和进程进行过多的干预和引导,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思考空间。这种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不仅影响了谈心谈话的效果,还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沟通障碍。

(二)谈心谈话目标:情感传达与认知偏颇

谈心谈话的目标在于通过情感交流和认知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情感传达与认知偏颇的失衡状态常常出现。一方面,辅导员在谈话中过于注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而忽视了对学生认知的引导和纠正,导致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安慰的同时,在认知上仍然存在偏差或误解。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谈话中过于强调认知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造成学生的情感压抑和抵触心理。

(三)谈心谈话过程:双向接纳与单向输出

谈心谈话的过程应该是双向接纳和互动的过程,即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倾听、理解和接纳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但实际操作中,单向输出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辅导员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输出,而忽视了对学生意见和感受的倾听和理解,导致谈话过程缺乏互动性和包容性。这种单向输出的困境交织,不仅影响了谈话的效果,还可能造成学生的不满和抵触心理。

(四)谈心谈话语境:互助平等与权威服从

谈心谈话语境的选择对于谈话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互助平等的语境能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权威服从的语境依然普遍存在。辅导员往往不自觉地扮演了权威角色,对学生的意见和感受进行过多的评价和判断,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冲突对立不仅影响了谈心谈话的效果,还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沟通障碍。

三、辅导员谈心谈话的优化路径

(一)平衡学生中心与教师指导

首先增强学生参与感,设计谈话提纲时,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确保话题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其真实需求和兴趣;同时,促进教师角色转型,辅导员应转变为引导者和倾听者,鼓励学生主导谈话方向,仅在必要时提供指导和建议,避免过度控制,再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信任关系,通过日常关怀、共同参与活动等方式,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基础,使学生在谈话中更愿意开放心扉。

(二)融合情感共鸣与认知提升

首先加强师生情感共鸣,通过倾听和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建立情感链接,再逐步引导至认知层面的讨论;其次应深化认知引导策略,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促进认知的深化和拓展;最后促进反馈与反思,谈话结束后,鼓励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辅导员提供具体、建设性的反馈,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三)促进双向互动与深度交流

辅导员与学生间的谈话应多设置开放性问题,使用开放式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避免封闭式问题导致的单向输出;同时,辅导员应积极倾听与反馈,全神贯注地倾听,通过点头、简短回应等方式表达关注,并及时给予正面反馈,给予学生积极支持;

谈心谈话还应建立反馈循环,鼓励学生就谈话内容、形式提出反馈,辅导员据此调整策略,形成持续改进的循环。

(四)营造互助合作与平等尊重的氛围

在物理环境的布置上,应选择温馨、舒适的谈话环境,减少正式感,有助于学生进入放松状态;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层面,辅导员应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传达尊重和支持的态度;同时,辅导员要提高师生文化敏感性,尊重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不适的言辞,营造包容的谈话氛围。